首页 » 发展规划 »工作室规划

工作室规划

傅开梅教学名师工作室建设三年规划


傅开梅教学名师工作室建设三年规划

根据《山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工作室管理办法》(省高工委[2016]21号文),结合我院名师工作室建设基础和建设方向,制定本规划。
一、前期基础
(一)学校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
学校党委、行政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成立了思政课建设领导小组;将思政课建设列入学校“十三五”规划,并专门出台了《滨州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规划(2016-2020)》;制定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学校宣传思想工作实施办法》,计划五年内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为优势学科。同时,大力加强组织机构建设,成立了独立的思政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马克思主义学院,配齐了党政领导班子,健全了科室和教研室;独立划拨2号教学楼供马克思主义学院使用,配备了齐全的教学科研和办公设备设施;设立了党建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滨州学院学报》开辟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栏;学校每年核拨思政课教学专项经费12万元,支持思政课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活动。
(二)有坚实的教学研究与改革基础
一是2012年“N+X模式思想政治理论系列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群,课程建设与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二是2013年承担了山东省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利用(山东)地方德育资源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现已顺利结项;三是2014年省思政课教改招标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群落化建设”获准立项,课程一体化建设顺利推进。以上高层次教改项目的实施,为今后深化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组成了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
工作室成员共7人,均为多年从事思政课教学科研工作的一线教师,均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硕士以上学位,其中有教授2人,副教授1人,在读博士3人;年龄30-48周岁之间,职称、学历、年龄等结构科学合理,是一支精力充沛、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近年来,他们中2人在全省思政课微课教学比赛、教学大赛中获奖,3人获全校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1人入选省思政课“十百工程”骨干教师;主持教育部思政专项课题1项,省社科规划课题2项,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项,省教改项目1项,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思政专项2项,校级教研项目6项;发表教研论文近20篇,其中CSSCI论文3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篇。
二、工作室预期目标
(一)总体目标
建设期满,形成一支省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优秀教学团队。要让学生受益,为学生成才、成长搭建新阶梯;让年轻教师成才,为思政师资梯队建设提供新样本;让名教师继续成长,为名师带徒授艺提供新载体;让全院教师受益,形成完善的网格化教学新模式,为思政课教学实现新突破提供新经验,并为全省思政课建设提供积极的理论和实践借鉴。
(二)具体目标
1.课堂教学水平显著提升。工作室主持人成为全省有影响的思政课教学专家;培养1-2名工作室骨干成员成为省级骨干教师;工作室其它成员成为校内知名的教学能手,全室成员都成为名副其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专家或专业带头人。
2.教研与科研全面成长。本工作室要凝练2-3个明确的研究方向,成员要形成各自的教学特长、科研专长,并且相互之间形成互补。争取1-2项国家级教研或科研项目立项,3项以上省级教研或科研项目立项;发表教科研论文18篇以上(核心期刊6篇以上),全室成员成为本院的科研骨干力量,能够高效率、高质量完成各项攻坚任务。
3.成为师德标杆。高尚的师德是一个优秀教师的灵魂,本工作室全体成员都要成长为师德高尚、工作热情、思维创新的高素质专业教师,成为学生尊重信赖、终生难忘的良师益友,成为全院、全校的师德标杆。
4.推动教学改革取得新突破。形成成熟的网格化教学模式,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融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改革成果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使全校学生受益。
三、建设内容和措施
(一)明确主攻方向——探索构建网格化教学模式
工作室在前期省级精品课程和省招标课题有效促进课程一体化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整合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探索构建网格化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遵循史论结合的原则,设置教学模块,制定新的教学大纲等配套文件。
2.设置教学专题,确定具体教学要点和教学方法,并通过集体备课形成统一教案。
3.优化整合师资队伍。探索实验阶段,结合工作室成员的学科背景,根据实际需要统筹安排本室师资力量;推广阶段,由学院依据工作室取得的经验统筹协调、科学调度全院师资力量,从而为网格化教学提供坚实的师资力量支撑。
(二)开展名师带教——负责人带领全体成员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1.发挥名师引领作用。负责人承担首席职责,通过教学示范、科研引领、课题指导等多种形式,发挥名师传帮带作用;充分发挥成员各自的学科背景和学科优势,依托学科研究和课程建设,在模块网格中各司其职、分工互补。
2.实行目标驱动管理。工作室负责人与每个成员签订《工作协议书》,在完成工作室研究项目和个人专业化成长方面制订周期发展目标,规定双方职责、权利及评价标准、评价办法。负责人带领全体成员参加“工作室”布置的带教培训工作,完成工作室的学习、研究任务,并有相应的成果显现,努力实现培养计划所确定的目标。
3.建立交流研讨常态化机制。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按时学习和按需学习相结合。一是每位成员每学期研读与本工作室项目研究有关的教育专著,并定期开展学术交流;二是成员团结协作、相互学习,争取每学年上一节观摩课或做一次公开讲座,并形成至少2个专题的示范教学录像;三是每学期集中开展3次主题教学研究活动,并结合教学和课题研究实践适时组织开展课例研讨、专题学习、主题考察等灵活有效的交流研讨活动,研讨成果在工作室网站上发布;四是聘请省内外专家作为工作室顾问,指导教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加强与省内外特色名师工作室的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水平和实效性。
4.加强督导检查。一是建立工作室会议制度,每学期召开一次工作室计划会议、一次期中检查汇报会议、一次“工作室”总结会议,讨论制定学期“工作室”计划、阶段目标,检查课题进度,总结经验教训、交流心得体会等;二是建立督导检查制度,按照工作室计划和《工作协议书》的目标进度,每学期对全体成员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检查督促与指导;三是建立成果展示制度,定期举办阶段成果展示、学生作品展示活动,以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三)建立工作室网站——充分利用互联网,提高信息化水平
网站主要包括名师论坛、课题研究、课堂教学、特色创建、资源共享、在线答疑等栏目,将工作动态、工作室成员论文、课例设计、典型案例及评析、教育故事、活动图片等及时发布,直观地将工作室成员各种研讨活动与研究成果给予展示与推广,并以互动的形式面向青年教师和广大学生开展在线交流、研讨,使网站成为工作室的动态工作站、资源生成站和成果辐射源。
(四)加强物质与政策支持——不断优化条件保障,为工作室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1.为工作室开辟专门办公场所,配置齐全办公设备设施;设立工作室专用档案资料室,收集、整理工作室计划、总结、听课、评课记录、公开课、展示课、教案等材料,建立工作室电子档案袋,形成丰富的电子资料。
2.为工作室建设提供配套经费,专款专用,满足工作室建设所需。
3.优先选拔、推荐工作室成员参加各类培训、研讨、进修,并大力支持工作室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学位,建设期内在职培养博士2-3人。
四、阶段步骤
(一)初期建设阶段(2016.07-2017.01)
主要任务:工作室办公场所、设备设施、经费匹配等基本建设;“概论”、“纲要”课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重组,设置专题;形成新的教学大纲等配套文件;以集体备课方式,研讨每个专题教学要点与教学方法,形成统一教案。
(二)试点实验阶段(2017.02-2017.07)
主要任务:在取得学院批准后,两门课程分别面向2015、2016部分班级开展试点;按照工作室计划和制度,注重过程中的记录、分析、研讨。
阶段成果:上报2个专题示范教学录像;发表研究论文2篇;组织召开1次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题论坛。
(三)反思整改阶段(2017.08-2018.07)
主要任务:1.对上一阶段的试点情况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对模块、专题、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整改,修订教学大纲及相关教学管理制度等配套文件;2.两门课程分别面向2017级和2016级学生全面实施网格化教学。
阶段成果:上报2个专题示范教学录像;发表研究论文2篇;组织召开1次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题论坛。
(四)总结推广阶段(2018.08-2019.07)
主要任务:1.全面总结上一阶段整改前情况和实施情况,固化网格化教学模式;2.将网格化教学模式向其他课程延伸推广;3.申请结项验收。
阶段成果:上报2个专题示范教学录像;发表研究论文2篇;组织召开1次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题论坛;正式出版网格化教学专题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