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前沿

把握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辩证法

                                   把握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辩证法

武汉大学    沈 壮 海

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更加自觉地把握精神文明和文化兴盛的意义,更加努力地丰富和增进全民族的精神世界、精神力量,是站在当下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中华民族,观察、思考民族复兴、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当有的眼界与境界。近年来,我们积极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之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强调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强调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等等,都生动地体现着我们观察、思考、推进民族复兴、事业发展的眼界与境界。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架起、搭牢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四梁八柱”。把这一艰巨的任务完成好,需要我们遵循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发展的规律性,把握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一系列辩证法。
把握好“一”与“多”的辩证法
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要在日趋多样化的社会现实中明确发展的总趋向、确立思想文化领域的主旋律。多样化与主旋律,都因对方的存在而方才能够彰显出自身的意义。多样化的进程越推进,越是呼唤主旋律的力量,这是社会有序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外社会发展中所共有的规律性。自觉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正是遵循这一社会发展规律性、社会发展进程中“一多关系”辩证法的体现。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本身而言,也有“一”与“多”的关系需要我们把握好。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应有清晰明确、主导性的界说与疏解。这方面的清晰明确、“主导性”即“一”的确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成为思想文化领域“主旋律”的重要前提。古人论乐,以“宫”为“君”,谓“宫乱则荒”,正折射了这一道理。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走进多质多样的社会大众,需要有丰富多样的展现形态、言说方式,需要南腔北调、雅俗并集。在当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培育过程中,我们既需要把“一”说得更加精准透彻,也需要把“多”演绎得更加精彩纷呈。
把握好“显”与“隐”的辩证法
要优美地奏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当代中国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主旋律,需要借助各种显性的教育、传播渠道,将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覆盖到全社会的各个方面、不同群体。“主旋律”如果不登上面向社会大众精神生活、面向青年一代精神成长的主舞台,始终都不可能成为真正奏响的“主旋律”。但与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培育,还需要讲求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即便在各种显性教育的过程中,也都需要高度关注隐性润化的力量,探索盐入清汤、了然无痕的教育和感化艺术。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要求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同时,也明确强调,要将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这些要求,体现的便是对核心价值观培育中“显”与“隐”辩证法的自觉把握。真正做到“融”入社会生活、做到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臭无形但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日用而不知,需要我们的弘扬培育工作有更多的基于责任感、使命感的创意与创造。
把握好“古”与“今”的辩证法
弘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用好文化的力量。这里的文化,既包括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文化之源。就整体而言,在当代中国,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不断增强,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掌握尚待有力加强。据我们今年6月在全国35所高校针对大学生的调查,表示自己完整读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大学生分别仅为12.8%、9.6%、38.3%、12.5%,有57.8%的大学生表示上述四部中华文化元典“均未完整读过”。社会公众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由此可窥一斑。但在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涵养这样的文化核心,需要从文化源头采活水,也需要从当下的新文化中汲营养。我们应当古今并重,把挖掘历史与把握当代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加强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在对古、今文化资源的融通中,引导人们认清文化的历史、文化的国情和文化的使命,增进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增进新征程中创新创造的担当精神与担当能力。
把握好“官”与“民”的辩证法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成为主导性、主流性的价值观,需要理直气壮地通过政府主导的形式,充分发挥国民教育、舆论宣传、制度涵化、文化传承等方方面面的作用,凝汇构筑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合力。与此同时,也需要积极构建新时代的民间教化机制,形成核心价值观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中官方与民间共构互济的格局。民间的教化力量,因其生成于民间、蕴含于民间、活动于民间,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细腻细致、潜移默化地融入人们生产生活、走进人们精神世界方面,具有自己的独特功用。如何激活社会组织的作用、家庭的作用、乡贤的作用,如何增进民间文化、民俗文化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建设的同向性,如此等等,都是民间教化机制建设应当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国古代曾有强大而富有特色的民间教化力量和体系。我们可以加强对中国古代民间教化机制的研究,总结其可资借鉴的地方,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构建富有时代气息、民族特色的民间教化机制,服务于当代中国主流思想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本文刊于《人民日报》2016年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