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认同视阈内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无主义批判
鲁东大学 韩升
当前,现代性逐渐成为占据社会主导地位的全新的生活样态。伴随现代性而来的是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社会隐忧。正如当代著名思想家查尔斯·泰勒认为的,“现代性隐忧”主要体现为“带有极度自恋色彩的强调自我实现的个人主义、工具理性在社会生活中的优先性和彰显着人的存在价值的自由的丧失”[1](P60)。很明显,泰勒有关现代性隐忧的阐释中蕴含着对价值认同危机问题的认知和判断。可以说,现代性及其蕴含的价值认同危机问题已成为影响当今自我认同建构的关键,对“我是谁”“我的生存意义如何体现”“我的生活是不是值得过的”这些问题的根本困惑,也在宣告着虚无主义之纠结感的强势来袭。百无聊赖的生活状态,碎片化的生活方式,理想信念的缺失,已成为当前价值虚无主义的重要表现。在全球化文化浪潮的强烈冲击下,面对虚无主义的现代性价值认同困境,作为中国文化建构和教育养成之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引导受教育者走出价值认同危机、告别价值虚无的精神空洞、真正实现自我肯认、并确立积极生活价值目标的重要使命。
一、认同、价值认同与虚无主义
“认同”是当今社会科学各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一直受到诸多领域学者的关注。在心理学领域,弗洛伊德将“认同”看作一个人像另一个人模仿学习价值观念、通过内化外化的形式形成自己行为模式的过程,是个体与他者有感情联系的最初形式。由此可见,心理学领域的“认同”是指主体的一种主观归属感,是使本人与他人或群体心理趋于一致的心理过程。在社会学领域,安东尼·吉登斯突出了认同的自我个体性,他在《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一书中指出:“自我认同并不是个体所拥有的特质,或一种特质的组合,他是个人依据其个人经历所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2](P58)在文化学视角下,对“认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共同文化的确认方面,旨在解决如何确定自身身份的方向性定位问题,也就是明确一个个体归属于某种生活共同体的文化属性。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对“认同”的普遍关注,反映了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人们普遍存在的认同困惑和精神虚无问题。
对作为融合了众多学科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认同问题也逐渐成为该领域的前沿和热点。思想政治教育对“认同”问题的解释归根到底是价值认同问题。价值认同主要是指:“价值主体通过价值认知、价值评价、价值选择等活动不断改变自身价值结构,把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价值规范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取向,并外化为一定的价值行为的过程,表现为共同价值观念的形成,体现出社会成员在价值理想、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等方面的一致性和统一性。”[3](P154-159)在价值认同视阈下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就是要将政府、社会、社群等特定生活共同体的价值理念通过引导性教育的方式内化到人的内心之中,在认可、接受的基础上外化为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由此化解受教育者内心的苦闷、彷徨、纠结和精神困顿,从而确立起积极的有价值的值得过的生活目标。一言以蔽之,就是要让思想政治教育承担起传播社会正能量、批判虚无主义、化解价值认同危机的重要使命。
在社会转型时期,多元思潮涌入、拜物教观念盛行、人文关怀缺失等现代性弊病,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认同出现危机,人们迷失在物欲横流的经济“茧房”与对资本价值的单向追求中;同时,网络的虚拟性与碎片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离与冷漠感、自我存在的错误定位,使价值认同难以找到安身之所。对价值虚无主义的批判,从马克思对资本内在逻辑的揭示,到尼采的“上帝死了”“最高价值罢黜了”,再到海德格尔的“对存在的遗忘”,直到福柯的“人死了”……一直延续到今天。可以说,对本真生活的漠视及对自我存在价值的怀疑,成了当今价值虚无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伴随价值虚无主义而来的是个人主义价值观和物质主义价值观的盛行:个人主义价值观强调个人是价值的中心,应该凌驾于集体价值之上,人们过分关注自我而忽视外在的大我世界,并在技术文明的浪潮中封闭自我,由此出现了生存意义上的危机,最终导致了一种无根化的状态;物质主义价值观则将金钱视为主宰一切的最高价值,在熙熙攘攘中为金钱利益来回奔波,没有灵魂的物质主义最终导致物质充盈而精神空虚的状态。在这样一种状况下,对自我认知的根本困惑,对自我生活意义的彻底迷茫,对共同体生活的恐惧和普遍怀疑,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思想状况的重要体现。
正是基于这种价值认同危机与虚无主义的强烈冲击,作为中国文化建构与教育养成之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承担起批判虚无主义、化解认同危机的重要使命。当前中国特有的国情和思想文化状况使我们看到,克服虚无主义的障碍有多方面的工作要做,但作为意识形态建设之重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和中心环节,理应率先垂范。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观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旨在实现由抽象的人走向生成的人、分裂的人走向完整的人,使人真正回归到生活世界;这也正是走出虚无主义迷途的路标。
二、价值虚无主义的当代呈现
现代性的崛起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发展图景,而价值虚无主义就是这个图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价值虚无主义包含了对科技引导的现代文明的恐惧和困惑,以一种消极的方式表达着对属于这个时代的进步概念的犹豫和怀疑。当然,价值虚无主义并不在一切层面上反对现代文明,并不认为技术层面的文明创造是虚无缥缈、无意义的东西,而仅仅是在道德层面上对现代文明有幻灭感,是一种缺失安全感、归属感的心理恐慌,“是寻欢逐利者、追求无责任权力者的渊薮,不啻集各种不负责任、玩世不恭之大成”[4](P739)。具体而言,随着现代性的发展,价值虚无主义在当下呈现出价值私人化、价值怀疑、价值物化、价值信仰缺失等状态。
1.价值私人化。在传统社会中,人从出生到死亡都生活在一定的阶层中,独立的私人领域是不存在的。每个人在既定的身份范围内按照既定的形式进行活动,人的情感体验、价值追求、实践指向都必须与整个社会秩序保持高度一致。而在现代社会,自由开放的时代背景为人们追求私人空间提供了可能,公共领域的权威遭到私人领域的蚕食,人们在自己封闭的空间中进行自我设定、价值选择,而不必与他人共享。在多元思潮的影响下,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以不可遏制的趋势蔓延开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价值情怀为价值私人化的滋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人们关注的重点是自我而不是他者,由此形成了原子主义封闭自足的自我观。这种自我观,一方面表现为个人主义价值取向,强调自我是目的,他人与社会是手段。于是,人往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幻想未来图景,人的社会价值掩埋于个人价值之中。在市场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追名逐利的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脱节,在孤独无助、虚无缥缈、不确定中遗忘现实世界,最终遗忘自我存在的社会本性。另一方面,这种自我观表现为疏离于外在世界的封闭自我。我们看到,新媒体时代的全面到来,使人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难以自拔,隔着屏幕飞舞地敲打键盘与对方看似无话不谈地聊天,实则是一个人的狂欢。人们以自我为中心为自己编织了一个个“茧房”,仿佛将自己置于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信息洪流中,事实上却困于自己的世界中自言自语、自娱自乐。在自我封闭的空间中,只能靠网络状态刷存在感,靠点赞数量找成就感。这种空虚状态使人无力关注他人,并认为个人价值才是价值的最高形式,排斥了人在生活世界中生存所必不可少的主体间性的普遍交往,由此,在过分关注自我中彻底迷失了自我。
2.价值怀疑。在大众教育普及的现代社会,每个人受教育程度都大大提高,知识不再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依靠圣人而建立起来的价值权威遭到严重冲击。解构权威如一股潮流:昔日英雄遭受戏谑,经典被调侃,典范被恶搞,一切神圣的东西被戏说、被颠覆了。权威受到质疑,价值怀疑变成了一种常态,其最为明显的就是犬儒主义的生存状态。“犬儒主义”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四大学派之一的犬儒主义学派,奉行这一主义的哲学家多为行为怪异之人;他们放浪形骸、敢咬敢斗,被称为“像狗一样的人”。在今天,“犬儒主义以认识论的怀疑主义消解了真理,将其视为不值得严肃对待的‘虚假’问题;以价值论的虚无主义解构了崇高,将其视为‘谎言’存在的有效形式,从而表现为公共生活人格分裂的‘假面化’特征,生存抉择琐碎庸常的‘去精神化’状态”[5](P76-81)。这是一种消极的、异化的精神存在状态。犬儒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怀疑主义是一种彻底的怀疑主义,它将反映真实生活状态的真理本身归为虚无,不承认真理存在并将其看作不值得尊重与严肃对待的问题。在这种怀疑主义的支配下,真理被瓦解了,人们陷入一种普遍的认识怀疑之中。认识论上的怀疑主义带来了伦理学的价值空洞和精神虚无,并造成了日常生活的无根状态。在现代社会,价值认同危机与犬儒主义具有内在相通性,表现为人们的理想信念淡化与信念归属的迷茫,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模糊,核心价值观念弱化等。无论是犬儒主义还是价值认同危机的出现,都是价值怀疑的集中表现。如此一来,精神的追求在世俗社会中成为戏谑的对象,曾经的价值崇高与价值权威也就烟消云散了。
3.价值物化。当今时代,市场化浪潮汹涌澎湃,价值物化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所谓价值物化是以客观的物的标准(集中体现为物质资本)作为衡量价值的绝对标杆,把价值背后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简单化地呈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这种现象导致的结果就是物主体化、人客体化、物成为支配人的主宰力量,而人则堕落为物的臣仆与奴隶。价值物化植根于拜物教观念的土壤中,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全面而系统地批判了拜物教观念,分析了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三种现象,指出“社会关系物化,物质生产关系和它的历史社会规定性直接融合在一起的现象已经完成:这是一个着了魔的、颠倒的、倒立着的世界”[6](P938)。随着市场经济延伸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崇尚商品而轻视人品,视金钱为衡量人成败的最高标准,所有价值准则都为物质利益最大化服务。价值物化使人们过多地关注物质世界而忽视精神世界,人与人之间关系疏离,人情冷漠,信任降低,归属感缺乏。价值物化还表现为在物的关系中人文关怀的极度匮乏,商品经济条件下加大了人文关怀的难度,实用主义、金钱至上使人们一味地讲求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则在物质享乐的光环下黯然失色,人成了物质发展的手段,长此以往,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变成了与现实世界疏离的抽象的、分裂的人。令人担忧的是,价值物化在拜物教盛行、人文关怀的缺失中愈演愈烈,已经成为走出价值虚无主义的又一个重要难题。
4.信仰迷失。在市场浪潮中,信仰显得弥足珍贵。《现代汉语词典》对“信仰”做了如下定义:“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7]“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8](P67),人作为区别于动物的存在,必将追问人活着的意义与价值。由此可见,信仰对人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信仰牢固地植根于人的本性之中,是人类追寻生活本真性、构想未来美好愿景的内在依据,而如果没有这个依据,生活就会陷入无聊空虚之中,人生就会迷茫、虚无,甚至荒诞。毋容置疑,在现代社会,人类在民主政治、市场经济、社会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繁荣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危机——价值信仰缺失。徐贲在《怀疑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信仰》一书中提到:“文学理论无法识别毒奶粉的成分,古典文献挡不住地沟油的泛滥。当利益成为唯一的价值,很多人把信仰、理想、道德都当成交易的筹码,我很担心,‘怀疑’会不会成为我们否定一切、解构一切的‘粉碎机’?我们会不会因为心灰意冷而随波逐流?”[9](P1)这是对当前信仰缺失的深刻阐释。我国当前受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并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信仰呈现多元化、世俗化、非科学化的发展态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信仰淡化,崇权拜物及迷信思想有所蔓延。在现代社会全面世俗化和信仰困境发生之时,人们脱离了信仰的约束和指导,在纸醉金迷、穷奢极欲的荒诞状态下,肆意践踏人类的崇高精神和超越价值,这也当前价值虚无主义的重要表现之一。
三、从缺位到在场: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无主义批判
虚无主义的精神状态集中体现在人本能或情感方面的混乱,使人陷入“怎么都行”的不确定之中。“灵魂变成了一个由定期变换节目的剧团使用的舞台——有时上演悲剧,有时上演喜剧;今天讲爱情,明天谈政治,最后是宗教出场;一会是世界大同,一会是牢固的忠诚;既有城市,又有乡村;既有个人主义,也有共同体;多愁善感唱罢,残酷无情上场。人们既无原则也无意愿给这一切分出三六九等。”[10](P110)虚无主义已经成为困扰现代人精神生活的重要阻滞力之一。长期以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承担了政治教化和文化养成的重要功能,但囿于话语形式过于单一、教育方式过于简单、意识形态色彩过于强烈等方面问题,没有很好地承担起批判价值虚无主义的重要责任。面对虚无主义带来的精神空虚与迷茫,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寻求自我转变,切实发挥其有意义的价值建构功能,致力于引导人们走出虚无主义,帮助广大社会民众确立积极正确的价值认同目标。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批判虚无主义的抽象空洞。在多元社会思潮的影响下,价值观的多元化成为不可争辩的事实,但是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主导性,即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囊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崇尚的价值理念,是当前人们生活实践的重要精神支撑和行动指南。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心聚力作用。虚无主义的主要表现就是人们的精神涣散,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作为人们精神的粘合剂,使各分散要素协同起来形成强大的精神合力与价值认同感。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周边环境的育人氛围。虚无主义所带来的是生活无聊感、人生无意义的消极氛围,它不断地蚕食着人们的精神斗志并使人们陷于自我否定的恐慌状态之中。基于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应承担起传播主流价值观念、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的重要使命。最后,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生活化、人性化,促进教育话语方式与样式的转换。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入脑入心真正为人们所接受信奉,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要将学理性语言通俗化,将刚性语言柔性化,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接收真正融入日常生活,才能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价值。
2.基于自由个性的共同体构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要以培育自由个性的生活共同体批判消极自由的原子化个体。要从根本上克服价值虚无主义的倾向,必须立足于“现实的个人”这一价值主体。“价值虚无主义的深沉根源,恰恰在于作为价值主体的人出了问题,人的问题是价值虚无主义的根源,生命个体的自由被抹杀,生命个体的独立人格遭窒息,而导致这种抹杀和窒息的最重要的力量,就在于近代以来所形成并形塑着人们生活的种种抽象物。”[11]因此,丰富人的个体自由发展并构建自由个性的共同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一方面,要培育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生命个体。个体是共同体的基本要素,合格的价值信念的承担者不是物,亦不是抽象的个体,而是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的、生成的、完整的个体。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实现由文本范式向人本范式的转换,以人文关怀和人性复归为宗旨。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把人作为逻辑起点,而且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归宿。另一方面,要构建价值共同体。个体是归属于共同体的,有意义的价值共同体的构建必须反对封闭狭隘的自我观,强调共同体并不是凌驾于个体的强迫性力量,而是突出作为个体全面自由发展之真正实现形式的“真实的集体”或“自由人的联合体”。当前,公共空间的缺乏与公共领域的弱化使广大社会民众缺失社会责任感而只关注自我的私人领域。面对这种状况,思想政治教育要承担起培养现代公共旨趣的公民教育的使命,因此要致力于创造血缘共同体、地域共同体与精神共同体的有序协同状态,实现诸个体在情感、信念、价值等方面的交流与共享,使“现实的个人”在相互依赖中找到归属感、确定性和安全感。
3.回归生活世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维度,以奠基生活世界的本真教育批判抽象形式化的简单说教。作为西方哲学话语重要构成的生活世界理论,从根本上而言是一种关于人的思潮,针对的正是脱离丰富多元的真实生活而逐渐陷入认同困惑与迷茫的原子化个体。面对价值虚无主义的强势来袭,回归生活世界的诉求就是要实现使人们的思维从一种抽象的哲学思维方式向保持生活朴素性的思维方式的转换。可以说,回归生活世界的根本要求就是从现实生活出发,将人从独立自存与自我封闭的抽象物中解放出来。在价值观层面,要凸显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取向,关注人的现实世界,关心人的生活体验,引导人的生活实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现实生活世界的紧密融合。在方法论层面,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环节向现实环节的转换,要走生活化道路。虚无主义使人们遗忘、疏离现实生活世界,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实现生活化的过程中重新建立起“现实的个人”与“真实的生活世界”的内在关联。在思维转换层面,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形成现实性思维,生活世界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可感知世界,真实的社会生活本身就是现实的;加之,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人具有复杂性、差异性与层次性,尊重人的复杂性、差异性与层次性,平等看待每一个“现实的个人”的独立人格也是现实性思维的一种重要表现。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形成交往性思维,在生活世界里,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因而回归生活世界就是用一种交往性思维审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并由此拓展到整个生活共同体,只有这样才能将人们从过分地自我关注中解救出来,才能把握住走出价值虚无主义困局的基本路向。
4.价值认同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定性,要以积极的自我引导批判简单化形式化的空洞说教。当前,在价值认同遭遇虚无主义强烈冲击的情况下,深刻反思价值认同问题并加强价值认同教育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我们至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要培育和增强人们的价值鉴别能力。对待多种文化价值要在批判性扬弃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有效抵制西方价值观掌控人们思想的势头。第二,多渠道宣传我国的核心价值。将传统的课堂教育宣传与社会实践、文化活动宣传相结合,协同多种平台强化对某一价值的认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全面到来,新媒体是当前价值认同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平台,囿于人们在虚拟世界中迷失自我的现状,也理应处理好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第三,坚持内化、外化相结合。内化、外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范畴之一,强调价值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行价值认同教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把握灵活性与生动活泼性的原则,使人在知、情、意、信、行上达到统一。第四,坚持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人们在弥漫着虚无主义氛围的环境中之所以感到迷茫、空虚,其原因在于既排斥外在教育又缺乏自我教育的能力;因此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不仅是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也是价值认同教育的重要手段。可以说,基本的价值认同既离不开外在教育者的积极引导,更离不开自我的积极主动学习和反思性提升。
结语
虚无主义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代性话题,因为它使整个社会正在经历着一场精神危机,赖以维系全社会的精神根基和价值信念正在遭到蚕食。价值认同危机及随之而来的安全感、归属感的缺失,使诸个体的生存状态在不确定性中如浮萍般飘忽不定。面对如此困局,作为我国文化建构和教育养成之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义不容辞,应该结合我们当前出现的价值认同危机问题,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人们的价值认同感,最终实现培育政治理想坚定、思想人格健全、人文素养深厚的现代公民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韩升.和谐话语的政治哲学建构——以西方共同体主义为中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赵东旭,方文,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3]奚彦辉,李庆华.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概念的理论探讨[J].学术论坛,2015(4).
[4]刘小枫.施特劳斯与古典政治哲学[M].上海:三联书店,2002.
[5]刘宇.论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犬儒主义及其扬弃[J].理论与现代化,2015(6).
[6]马克思.资本论(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7).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徐贲.怀疑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信仰[M].北京:人民东方出版传媒·东方出版社,2013.
[10][美]艾伦·布卢姆.美国精神的封闭[M].战旭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11]贺来.寻求价值信念的真实主体——反思与克服价值虚无主义的基本前提[J].社会科学战线,2012(1).
(文章选自《长白学刊》2017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