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前沿

论习近平幸福观的基本要义、特性及其对青年的启示

杨增岽 袁凤娇

[摘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发表的重要讲话中都论及“幸福”这一话题,形成了内涵丰富、层次分明的有关人生幸福的思想,构成了系统的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当代中国最新、最充分的表达,正是习近平幸福观。习近平幸福观具有深厚的蕴含,包含着“人民幸福”“个体幸福”“劳动创造幸福”“奋斗本身就是幸福”等基本要义,集中体现了“五个统一”的特性,即理论与实践、真理与价值、个体与集体、逻辑与历史、劳动(因)与幸福(果)的统一,是当代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一代树立正确幸福观念、实现人生幸福的科学指南。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青年一代正确理解人生幸福的要义和科学确立追求幸福生活的方式,在积极的实践中实现个体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对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无疑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  习近平;幸福观;青年

        “何为幸福,如何获得幸福”,集中反映并体现着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普遍追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场合论及“幸福”这一话题,在不同层面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和层次分明的有关幸福的思想,实际上可以说是一种“幸福观”。幸福观,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辞海》中的解释是人们对幸福的认识和根本态度。习近平总书记对幸福的阐述极富人生哲理、充满着智慧和体悟,实际上也是他长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过程中历经岁月累积沉淀下来的关于人生幸福的经验总结,是当代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一代树立正确幸福观念、科学追求人生幸福的行动指南。本文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紧扣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原文,尝试阐述习近平幸福观的内在蕴涵及基本特征,分析其思想智慧对当代青年成长发展的重要启示。

        一、习近平幸福观的深厚蕴涵

        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强调“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人民什么方面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为奋斗者提供了更多追求幸福的机会”,等等。他的许多论述充满了家国情怀且深植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实景,具有深厚的思想蕴涵和鲜明的时代特质,显示了其幸福观的理论品格,也构成了其幸福观的基本要义。

        1.习近平幸福观的要义之一:人民幸福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庄严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P13)党的十九报告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并再次强调要“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可以说,“人民幸福、民族复兴”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的体现,人民幸福是我们党从创建到执政的一种矢志不渝的追求,是习近平幸福观最根本、最核心的内容。

        首先,习近平幸福观将人民幸福视作奋进中国梦的整体目标,也是一种内在的价值评价尺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里将人民幸福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并提,共同构成了中国梦的基本内涵,突出了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现实支点都是实现人民幸福。而人民幸福的根本体现,就是全体人民有美好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实现中国梦,就是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阐释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1](P13)其次,习近平幸福观将人民幸福视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目标。人民幸福所指向的内容是具体、现实的,是针对每一个人的。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要求日益增长。”[2](P11)人民对美好生活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目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实现人民幸福的物质基础;扩大人民民主,是实现人民幸福的群众基础;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是实现人民幸福的思想基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筑牢实现人民幸福的社会基础;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实现人民幸福的环境基础。

        需要指出的是,习近平幸福观包含着整体主义的伦理“底色”,他将人民幸福视作各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体现着宽广、厚重的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的梦想同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2](P25)人民幸福是实现中国梦的奋斗目标,是各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阐明了各国人民同心协力,共建人类美好未来的愿景,指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2](P58-59)这充分体现了我们不仅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也要为人类进步事业和幸福生活发出“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方案”,中国要与其他国家携手共同建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世界。构建美好世界,习近平指出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生态等这5个方面推动,这样一个美好世界可以理解为:政治上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政治新道路;经济上创造“开放包容普惠、合作共赢发展”的经济新前景;文化上打造“尊重文明多样、交流互鉴共存”的文明新气象;安全上,形成“对话解决争端,协商化解分歧”的安全新局面;生态上践行“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生态新理念。

        归根到底,人民幸福贯穿于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全过程,习近平幸福观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幸福观,其内含着的幸福不是某些人或某群人的幸福,而是全体人民和全世界真实的幸福,其阐明的实现幸福的路径是有效的,完全符合实际的。

        2.习近平幸福观的要义之二:个体幸福

        习近平强调社会每位成员都有追求个人幸福的权利,并诉诸于各种举措来保障和实现这种权利。一方面,习近平幸福观蕴含着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统一。个人追求自身幸福的过程就是个人全面发展的过程,而没有个人全面发展,就没有社会的全面进步。另一方面,习近平幸福观所指向的个体幸福除了自身生活物质资料的充分满足外,更蕴含着个人能力和知识水平、个人素质以及个人价值和权利实现的统一。质言之,个体幸福绝非是物质世界的满足,更是精神世界的充盈,也包括个体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首先,个体幸福表现为个人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提升。习近平将建设教育强国确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求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其次,个体幸福也表现为个人素质的提高。个人素质具体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精神素质。每一种素质对人的成长发展来说都至关重要。习近平幸福观内在地包含着这三种素质的提升,尤其强调通过外部条件的支撑与自身积极努力有机结合,进而能够实现每个人的梦想。最后,个体幸福更表现为个人价值的充分彰显和个人权利的充分实现。习近平强调“人人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每一个普通的中国人都能创造和实现人生幸福,使每个人拥有最大限度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个体幸福表现为个人能力和知识水平、个人素质、个人权利实现的统一,只有社会每位成员能力和知识水平提升、素质提高、个人权利充分实现,才能提升社会整体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3.习近平幸福观的要义之三:劳动创造幸福

        习近平在2013年4月28日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强调“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2015年6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时寄语全国各族少年儿童:“幸福不是毛毛雨,幸福不是免费的午餐,幸福不会从天而降。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劳动和创造。”[3]习近平幸福观阐明了“为何只有劳动才能实现幸福”以及“什么样的劳动能够实现幸福”这两大问题。

        首先,个体幸福与社会幸福统一于劳动。马克思从社会实践即劳动出发考察幸福问题,认为人类的幸福只能从人类自身的历史中实现,人类在实践中追求幸福,并在实践中获得幸福。人类在通过劳动以满足自身生存发展需要的物质前提的过程中,既满足了自身,又推动了社会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同样将劳动看作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劳动不仅成就了个体之幸福,而且成就了全社会普遍之幸福,是个体幸福与社会幸福相统一的根本成因。换言之,劳动实现了个体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也使得个体幸福离不开社会幸福,社会幸福必定表现为个体幸福。他说:“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4]劳动作为人类的本质活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彰显,也是人类通往幸福之路的前提。

        其次,劳动是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5](P56)这种有意识的活动正是实践特征的揭示。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确证自我、实现自我的根本途径。幸福是在劳动实践中获得的,人在劳动实践中,一方面创造了能够满足自身发展的物质条件,获得了享有幸福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挖掘了人作为人的内在本质力量,人的精神层面的追求是更为深沉的幸福感。在新时代的今天,习近平同样强调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一切劳动者,只要不断学习、刻苦钻研,掌握真技术,锤炼真本领,才能在劳动中发现广阔天地,在劳动中体现个人价值、展现个人风采、感受劳动的幸福与快乐。

        最后,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才能实现幸福。人的幸福既不是单纯的物质欲望的满足,也不是脱离人的现实生存条件的纯粹精神追求,而是根植于人的现实生活世界之中,通过人自身积极能动的创造性活动在摆脱异化劳动后,在实现个体幸福的过程中最终达到全人类幸福的过程。并非所有劳动都能实现幸福,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劳动直接表现为人的实现幸福的实践方式,但是异化劳动不能让人体会到在劳动中的愉悦感和获得感,人只有在自由自觉的劳动中,才能体验到劳动带来的享受与幸福。习近平幸福观继承了马克思这一观点,并提出只有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才能创造幸福。“辛勤劳动”体现了人的劳动工作的艰苦性不易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社会都要以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作为正确劳动观的根本方针,指出“全社会都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看不起普通劳动者,都不能贪图不劳而获的生活。”[4]诚实是劳动者的应有的品质。习近平指出:“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6]紧紧依靠诚实劳动的人民,在劳动人民的诚实劳动中不断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才能不断破解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创造性劳动”体现了对简单重复性劳动的超越。创造性劳动建立在劳动者开放性思维和勇于探索直面挑战的基础之上,以扎实的学识和技能为逻辑支点。如果说,辛勤劳动是苦干,诚实劳动是实干,那么创造性劳动就是巧干,这种巧干在具体的劳动实践中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使人们在更高端的劳动产品中获得幸福体验。创造性劳动需要创造性人才,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劳动者的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抢占先机,赢得主动的关键,要“推动建设宏大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大军。”[4]这里的知识型、技术型和创新型劳动大军就是创造性劳动的主体。

        诚如习近平所说,“一勤天下无难事”,唯有积极的劳动,才能用于实现自己梦想的广阔舞台。习近平对劳动创造幸福的理解非常切合现实,集思想性、理论性、现实针对性于一体,科学阐明了人们实现幸福生活的根本路径问题。

        4.习近平幸福观的要义之四:奋斗本身就是幸福

        习近平不仅阐明了劳动是创造幸福的根本途径,而且同时强调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这一全新的论述充分彰显了习近平幸福观独到的思想卓见,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历经岁月沉淀、体悟而得出的宝贵人生财富。

        首先,奋斗是幸福之母。只有奋斗才能成就更美好的明天,只有奋斗才能实现更好的自己。值得历史铭记的是那些坚定者和奋进者,相反,那些碌碌无为的懒惰者和无为者终将被历史抛弃,奋斗是促进全社会进步的动力,是个人通往幸福的桥梁。正如习近平所说:“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7]其次,幸福的真谛在于奋斗。习近平指出:“奋斗者是精神上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8]通过奋斗所实现的幸福,不同于物质和感官上的满足,而是更高层次的情感追求和更大价值的人生取向。正如马克思所说,“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9](P7)最后,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因此,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人民美好生活是新时代的主题,新时代正向着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前进,人人都与社会共同进步,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和机会。奋斗成就幸福,奋斗创造美好生活,新时代也是一个以奋斗创造美好生活、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的时代,奋斗与幸福是新时代的主旋律。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只要13亿多中国人民始终发扬这种伟大奋斗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达到创造人民更加美好生活的宏伟目标。”[10]

        二、习近平幸福观的鲜明特性

        习近平幸福观的形成,与他卓越不凡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习近平对幸福的理解和阐释融合并超越了对绝大多数人对于幸福的一般性体认,同时又让每一个人都能够以积极的努力从而抵及,可谓集高度、广度和温度于一体。整体看,习近平幸福观呈现出鲜明的特性,体现为“五个统一”:

        一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习近平幸福观阐明了人民幸福的本质内涵和个人幸福的大体需要,从理论上深刻阐释了我们要追求什么样的幸福;而关于劳动创造幸福、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的论述,阐明了永不停歇地奋斗、辛勤诚实劳动中才能体验到幸福的真谛,从实践上深刻阐释了我们怎样追求幸福,在幸福这一问题上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两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人民的幸福只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劳动实践中形成。人民群众集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享受者为一体,只有依靠人民群众,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在实践中不断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才能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才能保证人民各方面需要的满足,才能实现人民现实的幸福。

        二是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习近平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为人民创造幸福的过程中,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在实际工作中真抓实干求落实,他将抓落实看做改革的重点,让人民群众切切实实感受到改革的成效。在他看来,获得幸福的实践一方面必然遵循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另一方面也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得以实现,必须以遵循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前提,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本身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在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引导下,能够深刻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人自身发展规律,认识和利用规律越深刻,越能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幸福目标,体现了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

        三是个体与集体的统一。习近平幸福观所秉持的人生立场是个人与集体相统一的立场。这一点,与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的观点高度吻合。离开社会就无所谓幸福,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提出“幸福”的需要,也才能感受到幸福的存在。实现个人幸福之路也只能在社会实践中去找寻。人在实践活动中实现自己价值的时候必须利用社会和他人提供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知识成果。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的生存条件、发展条件、享受条件和工作条件都是由社会提供的,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因而,“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在为人民创造幸福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理想,本身也是个人创造幸福的过程。个人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并且从中享受着愉悦和乐趣,既满足了自我需要,又为社会做了服务和贡献,这正是自我价值实现的证明和体现。习近平在《摆脱贫困》中指出:“一个不图私利,不图清福,只图为社会、为人民多做贡献,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人,在领导岗位上,即使工作苦些累些,他的心里也是充实的,这种充实感对他来说就是一种无穷的乐趣。”[11](P29-30)尽管这番话是针对领导干部的,但对于普通民众来说道理同样适用。与此同时,习近平幸福观强调个人的自我价值只能在对社会的贡献即社会价值中才能体现出来。这是由于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是在劳动实践中形成的,劳动既是个别劳动也是社会劳动,个人的劳动被社会承认,才能实现个人劳动的价值。

        四是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按照唯物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逻辑的东西与客观现实发展的历史过程是统一的。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幸福的理解,与中华民族对幸福本质及实现幸福之路的理解高度一致,与中国人民生生不息追求美好生活的现实历史高度一致。过去、现在、将来,幸福从来就在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之中,人们对“什么是幸福,怎样实现幸福”的理论探索始终与自身追求幸福生活的实践是同一的过程。从宏观上,中国人民的幸福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如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12](P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奋斗是实现个人幸福的必经之路,习近平对幸福及其实现的相关阐述,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的辩证统一。

        五是因与果的统一,即劳动付出与幸福收获的统一。习近平指出幸福的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体现了幸福收获与劳动付出的统一,这样就将追求幸福的目的和手段结合起来,付出劳动是收获幸福的根本途径,只能在辛勤的劳动付出中才能收获幸福,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没有劳动的付出,收获幸福也成为不可能。幸福收获与劳动付出关系分为三种情形:一是付出劳动,却没有得到个体想要的结果,这不会使人感到幸福;二是没有付出劳动而得到了主体想要的结果,这样的幸福感是短暂的,不能持久的;三是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并获得了想要的结果,这使人感受到真实的幸福。习近平幸福观强调唯有付出才有收获,坚持了因与果的统一,正是在第三种情形的基础上强调了现实的幸福、持久幸福只能在个人的不懈奋斗中实现。

        三、习近平幸福观对当代青年成长发展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当代中国最新、最充分的表达,正是习近平幸福观。幸福对所有人来说,始终是一个不断为之追求的目标,特别对青年而言,他们对幸福以及如何实现幸福的理解对其一生至关重要。习近平幸福观对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实现自我价值和生活幸福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首先,青年要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明确幸福人生的努力方向。应坚定理想信念这一青年追求幸福人生的根基。幸福的获取是人的各方面欲望和需求的满足,但现实生活中的不少诱惑往往使青年人迷失科学追求幸福人生的方向,而“青年面临的选择很多,关键是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选择”。[12](P54)实际上,正所谓“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只有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坚定人生正确方向,才能切实感到心灵的充盈。应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和金钱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重义轻利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基因,广大青年在义与利产生矛盾时,应捍卫社会公利与道义。

        其次,青年要自觉加强学习,练就过硬本领,全面提升综合素质。青年要树立学习无处不在的意识,把刻苦学习作为首要任务,坚持不懈地学习,努力掌握真才实学。一要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学习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将读书学习作为人生的必修课、作为一种生活习惯,从少知到多知、从浅知到深知。还要学会思考,努力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用学到的知识认识社会改造自然,靠知识和本领绘就青春梦想,创造个人美好生活。二要虚心向广大人民群众学习,自觉到生产一线、到基层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在各种社会锻炼中有意识地提升综合素质。

        再次,青年应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融入主流,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一要身体力行,“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在奉献和砥砺品行中实现自我价值。实践是理论的源泉,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当代青年成长进步的根本途径。只有在为社会作贡献、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青年才能获得幸福所需要的环境和条件,产生更大的幸福感。二要积极选择到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岗位上建功立业。广大青年要懂得“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不怕吃苦,乐于吃苦,不贪图安逸,扎根基层,脚踏实地,全身心投入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从实践中汲取营养。做人民群众利益最坚定的维护者,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朴素感情,并依靠自己的辛勤努力开辟美好生活的道路,坚守“靠得住的”幸福。

        最后,青年应自觉肩负使命,敢于担当,积极拼搏,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当代中国的发展为青年一代创造了历史上千载难逢的机遇,青年只有乘势而上、勇做时代的弄潮儿,才能既奉献社会服务国家,又收获个人幸福。正如习近平所说“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无数人生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1](P83)为此,青年要将眼光放得长远些,懂得在追求幸福中吃的苦、受过的磨炼都是人生的宝贵财富,都是为了最终迎来幸福生活。青年要全面、发展地看问题,正确对待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公正的现象,养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为自身提高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青年应做社会的建设者、奋进者、搏击者、支持者而不是抱怨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深情寄语青年:“要励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13]这就是鼓励广大青年要把握人生际遇,紧跟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与改革发展的中国同行,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珍惜这个伟大时代,“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2](P70)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 习近平在会见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时寄语全国各族少年儿童强调:美好的生活属于你们 美丽的中国梦属于你们[N].人民日报,2015-06-02(1).

[4] 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4-29(2).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 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4-29(2).

[7]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1).

[8] 习近平.在新春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2-15(2).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0] 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3-21(2).

[11] 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1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3]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2).

本文选自《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