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研动态 »工作室研讨

工作室研讨

开展有灵魂的大学课堂教学!

“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而出发。”回归初心就是回到大学课堂教学的出发点,重温大学课堂教学的本质和使命。只有找回初心并坚守初心,大学课堂教学改革才能“方得始终”,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持续深化推进。

大学人才培养实际上包括“人”的培养和“才”的培养两个方面。从核心素养的角度讲,人才应同时具备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两种素质。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天职,是大学首要任务和最终归宿,大学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但两者却不能简单画等号。现在不少人把教学(课堂教学)等同于人才培养,这是对大学人才培养概念的严重窄化。其一,大学人才培养的路径、渠道和平台是多元的、极其广泛的; 其二,课堂教学并不自然就是人才培养的过程,只有同时完成“人”(必备品格)的培养和“才” (关键能力)的培养的课堂教学,才能无愧被称为人才培养的过程。从教师角度讲,教学过程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要把两者有机统一起来。客观地说,现在大学“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还是比较突出的,不少教师只把教书作为工作任务,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定位在教书上,似乎把书教完、教好,就是一个好的教师,而把育人的任务留给政工干部或抛之脑后。难怪有些教师对学生在课堂的状况不闻不问,只顾埋头教书。更有甚者在课堂“发牢骚”“发私愤”, 甚至发表不当言论,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的最高目的是培养人,人的成长和发展是教学的真正落脚点。教学如果没有在育人上下功夫,只是在知识、技能、能力上做文章,这样的教学是没有灵魂、没有高度的教学。大学教学的根本使命就是完整人的培养,大学教学过程是德才兼修的过程,要防止大学教学的知识化、专业化、功利化和外在化。实际上,我国古代的大学教学就一直强调教学的育人功能和修身价值。儒家强调学习的初心是“学以为己”。《论语》说: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荀子说“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意思是君子通过学到的东西让自身的格调、品味显得高一点。实际上,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大学特别是高水平大学的教学一定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德性和智慧,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正如耶鲁大学原校长理查德•莱文所说:“真正的教育不传授任何知识和技能,却能令人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这才是真正的教育。”他认为本科教育的核心是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的英文是“liberal education”, 中文翻译为“ 自由教育”, 其核心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和远大的 志向。

回归初心理应回归育人。教学本质上是教人(育人)而不是教书。虽然各学科门类在内容、性质、特点、功能上有所不同,但在育人、培养人的使命和任务方面是一致的,因此,教学的真正对象是人。我们强调,无论何时,教育必须首先要培养人,然后才是培养一个律师或医生,而不能相反。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性的实现,是让人成为人而不是把人变成工具。

那么,对大学教师而言,如何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切实地担负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教书和育人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人才培养的过程?

首先,要把书教好,这是育好人的前提。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得好:“假如你的工作总是一事无成,……那么,除了受蔑视之外, 你永远不配得到什么”。教师育人的资本就是把书教好。这也是大学生特别看重的,一个老师如果专业没有过人之处,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他的育人效果就不好。

其次,要有机地把育人工作融入自己的学科教学过程之中。“每个学科不仅有自己的符号表达、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也都有自己内含的道德意义和价值意义,它同样是学科知识的一种内在属性,是与学科知识相伴随的内在特征”,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成性因素。学科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主要途径。对一个老师而言,最大的道德教育资源就是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内容本身。要结合学科教学内容的特性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科精神、学科文化和价值观的教育。教育学科的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熏陶、滋养、培育学生的教育精神、教育品格、教育价值观以及人文精神,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精神根基。

最后,营造“敬畏课堂”的文化。德国教育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极其严肃的伟大事业,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课堂教学必须要有严肃的态度,学生学习必须要有虔诚之心。在我的教学中,我始终本着极其认真的态度,努力把每节课都作为一份礼物奉献给学生。因此,我对学生的要求也极其严格,绝不允许学生对课堂吊儿郎当。并在学院推行“敬畏课堂”的文化建设,培养和要求大学生对课堂、对教师、对知识持有一种敬畏感。严格认真对待课堂本身就是一种道德修行的过程,就是一种立德树人。这种文化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土壤,很难想象在一个不严肃、不认真甚至无所谓的课堂上教师能够教书育人。

(摘自《中国大学教学》2018年第4期文章:论大学课堂教学的三个“应然”,标题为后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