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前沿

情绪情感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组织功能研究

情绪情感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组织功能研究

河南师范大学    高中建、龚玲玲

一、情绪情感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之组织功能分析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的关系的反映[1]。二者同属于感情性心理活动的范畴,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这里不再加以区分。“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特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接受活动,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对接受客体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等实践活动过程及其相应状态,它的结果是形成人的内化的精神与外化的行为。”[2]根据研究的目的和需要,可将情绪情感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维度,且情绪情感的主体主要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主体。研究情绪情感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组织功能,首先必须把握情绪情感的组织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之间的内涵联系。
(一)定义层面: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内化+外化)情绪情感。即是说,情绪情感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作用是乘方倍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一个复杂的习得过程,是诸多因素和环节交织在一起合力作用的结果。其中,情绪情感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产生的作用是直接而深刻的,它是用乘方来连接内化与外化的。如果情绪情感是正分,一切内化与外化皆会产生乘方倍数的正面效果;如果情绪情感是负分,一切内化与外化皆会产生乘方倍的负面效果。这正是心理学中情绪情感组织功能的具体表现:积极的情绪情感具有协调、组织作用,消极的情绪情感具有干扰、破坏作用。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与情绪、情感的正负具有一致性。
(二)系统运行层面: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目标的达成必须发挥情绪情感的组织功能。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由“知情意信行”五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各自发挥其功能的复杂的动态关系过程。五个环节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系统中都起着特定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整个接受系统来说这五个环节既是相互串联又是相互独立的。所谓“串联”,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目标的达成,需要五个环节共同参与和作用。任何环节出现问题,整个接受系统的运行就会受阻: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活动就不能顺利进行,接受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接受。所谓“独立”,是指五个环节都可以脱离其他环节独自运行,但每个环节“各自为政”的运行,势必会产生一定的“内耗”,使整体的接受效果不佳。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目标的达成,要充分发挥五个环节的价值,就需要使它们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内耗”,形成一个有序的接受链条,从而产生接受的“合力”。而情绪情感是其中唯一一个对其他所有环节都能产生作用的环节,是连接和柔和其他四个环节的强力剂,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能够有序、良性运作的润滑剂。因此,要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活动高效进行,顺利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任务,必须发挥情绪情感对其他环节的协调、组织作用,从而产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正能量”。
(三)作用效果层面:情绪情感的组织功能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产生的作用具有两极性。组织功能本身虽没有正负之分,但其产生作用后的外在表现却有好坏之别。现实生活中既有“1+1≥2”的现象,也有“1+1<2”的状况。组织功能对事物既有增力的功效,也有减力的作用。情绪情感的两极性(积极、消极)决定其组织功能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作用具有两面性:正向组织作用和反向组织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整个的接受过程中,积极的情绪情感能很好地调动身体和心理的活动机能,有效地协调和组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各个环节,使其有序地连接在一起,极大地激发和放大各个环节的创造性和潜能,加速力量的聚合,从而有效发挥各个环节的功能,最终取得“一加一远远大于二”的效果,以推动和促进接受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而消极的情绪情感则不能很好地组织、协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反而会使部分之和小于整体,从而阻碍接受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进程和速度。
二、情绪情感的组织功能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作用机制
如上所言,情绪情感的组织功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其作用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机制和机理来支撑,即通过影响接受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觉的选择、信息移动的监视、内容的记忆、思维活动和行为表现[3]五方面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产生作用。
(一)影响接受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觉的选择。由知觉的特征理论可知,知觉具有选择性。所谓知觉选择性,是指“人们根据当前的需要将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4]。情绪情感的偏好是影响知觉选择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若接受主体主观层面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偏好,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必定会引起感官上的反映,产生感觉和知觉,进而产生想接近的愉快体验。这种想接近的、愉快的情绪情感的感官体验,会促使接受主体去进一步地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有了比较清晰、准确的认知和把握之后发现其能满足自己的需求,进而会选择其成为自己知觉的对象。比如去商场买衣服,商场各式各样的衣服(多种刺激物)同时进入我们的视野(作用于感官),我们通常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情绪情感的偏好)挑选出其中的衣服去试穿(产生感知觉),试穿之后发现很合适(对感知觉的信息进行整合反映),决定购买这件衣服(最终选择其成为知觉的对象)。反之,若接受主体出于某种原因对思想政治教育不喜欢,当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作用于他们时,不仅不会引起他们感觉和知觉上的反应,不会产生进一步了解的愿望,反而会为同时作用于其身的其他刺激所吞没,从而为接受主体所忽略,更不可能选择其成为知觉的对象。因为毕竟同时作用于接受主体感官的刺激有很多,他们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喜好对这些刺激进行分类,选择其中某些重要的或喜欢的刺激成为知觉对象进行进一步加工,而那些不喜欢或不重要的刺激就会被排除,成为知觉对象的背景。
(二)影响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移动的监视。对信息的监视实际上是注意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注意通常具有选择和保持功能,这是由于人的注意范围是有限的,在同一时间不能感知一切对象,而只能感知其中的少数对象,因此需要对其加以选择,在人脑中保持那些自己感兴趣或需要的信息。情绪情感对注意的选择和维持起着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接受主体的注意也不是指向教室里的一切事物,而是会有选择地聚焦、集中和分配自己的注意力。若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能够引起接受主体的兴趣,接受主体会主动地把自己的注意力从教室其他无关的事物或活动中抽离出来,放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活动上,并且较长久地把注意力保持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上。注意力不仅离开一切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无关的事物,而且对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无关,甚至有妨碍的活动也会加以抑制,以便能够集中注意力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
(三)影响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记忆。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编码是对信息进行接收、加工、处理等的过程;储存是对信息的保持过程;提取是对已有记忆内容的回忆或再认。接受主体的情绪情感对思想政治教育记忆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接受主体自身的喜好影响记忆的效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过程中,接受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感兴趣,会以积极的情绪情感来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积极性高涨,且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能够深入、准确地把握,记忆效率较高;相反,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缺乏兴趣,就会感到枯燥无味,此时大脑处于休眠状态,思维和接受都会受到阻碍,记忆效果自然很差[5]。二是与情绪情感相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容易被接受主体记住和回忆起。也就是说,当人们处于特定的情绪状态时,他们倾向于注意那些与此情绪状态相一致的事件。心理学实验研究表明,人们对于他们心境一致的信息记忆较准确,且回忆时的心境若与学习时的心境相一致,回忆的效果也较好。
(四)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它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非理性因素(如情绪情感)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过程中,接受主体的情绪情感与思维活动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对思维活动的影响也是明显的。首先,情绪情感会影响接受主体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具有扩散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过程中,接受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浓厚的兴趣,会产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这种积极情绪情感会扩散至接受主体的大脑及身体各部分,唤醒和带动它们,使其处于高度活跃水平,此时接受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活动的激情和创造性就会相对较高,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反之,若觉得思想政治教育枯燥乏味,其思维的积极性就会相对较低。其次,情绪情感的状态会影响接受主体思维活动的进程和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过程中,接受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会推动他们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思考,保持思维活动长久的热情和动力,遇到困难也会积极克服,直到弄清楚、弄明白。反之,接受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缺乏内在的动力,就不会积极主动地思考,对其的思维活动也不会维持很久,一遇到困难,就会轻易产生放弃的念头[6]。
(五)影响接受主体的行为表现。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所产生的静态结果是观念的东西,即接受主体所形成的思想、价值观、为人处世的准则等意识形态的产物。但形成这一静态结果并不意味着接受任务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内化的观念转化为外在的行为,通过行为和习惯表现出来,运用到实践当中。情绪情感对接受主体的思想品德行为具有重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情绪情感会影响接受主体品德行为活动的动力。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过程中,接受主体处于积极的情绪情感状态下,体力充沛、精神饱满,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自然较高,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率相对较高;消极的情绪情感状态下,接受主体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意愿和能力都会被抑制,接受效果自然不好。二是情绪情感对接受主体的品德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积极的情绪情感状态下,接受主体心情愉快,会倾向于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用一颗包容的心接纳周围的一切,会倾向于产生良好的行为。消极的情绪情感状态下,接受主体的自控能力降低,容易情绪失控,做出不好的行为。
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情绪情感组织功能增力作用的发挥
从情绪情感产生的路径及其发生机理来看,情绪情感组织功能的发挥受外在环境、生理状况、内在认知的影响。因此,要发挥接受主体情绪情感的组织功能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增力作用,外在方面要有良好的环境,内在方面接受主体要有较佳的生理状态和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积极认知。
(一)建构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情绪情感环境。良好的环境是情绪情感组织功能增力作用得以发挥的外在条件。情绪情感组织功能的发挥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环境是其现实背景,是情绪情感组织功能发挥的平台。它对情绪情感组织功能的发挥既有巩固、促进作用,也可能产生弱化的作用。良好的外在环境有助于情绪情感组织功能增力作用的发挥。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过程中,良好的环境有助于接受主体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从而产生积极的情绪情感。而积极的情绪情感正是情绪情感组织功能发挥协调、组织的增力作用所必须具备的。情绪情感具有弥散性、感染性和促进性,接受主体这种积极的情绪情感会扩散至身体的各个细胞,唤醒沉睡的身体器官和机能,使其处于适宜活动的状态。因此,在这种状态下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才更有激情和效率,接受效果才会更好。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过程中,要注意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促进情绪情感的组织功能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增力作用的发挥,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和水平。
(二)必须有较佳的生理状态。较佳的生理状态是情绪情感组织功能发挥增力作用必不可少的条件或基础。情绪情感组织功能发挥的前提和基础是情绪情感的产生,没有情绪情感,就不会有情绪情感组织功能的发挥。而情绪情感来源于“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反映。因此,情绪情感组织功能的发挥必须借助于“人”这一媒介。生理状态是情绪情感组织功能得以发挥的物质条件和基础,是情绪情感得以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媒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接受主体具有较佳的生理状态,其机体的生命活动和各个器官的机能都会处于较佳的水平:体力、精力充沛、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机能处于适宜活动的水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率自然较高。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要注重唤醒和培养接受主体良好的生理状态,使其处于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水平。
(三)升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积极认知是情绪情感组织功能发挥增力作用的内在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要真正成为接受主体的自觉行为,必须培养内生动力。而内生动力来源于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积极认知。这些积极的认知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与自身需求关系的积极认知、思想政治教育对自身的价值和意义的积极认知等。有了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积极认知,自然就会产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自觉的情绪情感。所以说,“认知是基础,由主体认知所形成的对外界事物的印象、观点和看法,不仅是主体了解和判断事物的依据,而且是主体对这一事物所形成的情绪倾向和所决定的行为倾向的基础”[7]。人的任何情绪情感(不论是积极还是消极)的产生都不是凭空的,都是在认知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人的情绪情感在形式上虽然是主观的,但内容上却来源于人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接受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情绪情感的产生建立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过程的基础之上。只有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积极的认知,才会有助于对其产生积极、主动的情绪情感。这些积极的情绪情感会推动接受主体主动接近、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进而产生自觉的接受行为。例如,接受主体认知到思想政治教育对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就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强烈的内在需求,接受主体自身的这种内在需要会促使其自觉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257.
[2]李高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J].湖南社会科学,2008(1):180-182.
[3][4]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07-208.
[5]纪知燕.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性的情绪情感因素[J].青年与社会,2013(7):257-258.
[6]张浩.论情绪和情感及其在认识中的功能——主体认识结构中的非理性要素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06(6):78-84.
[7]王勤.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主体因素[J].探索,2003(5):99-101.
(文章选自《广西社会科学》2016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