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前沿

视觉文化境遇中社会思潮的传播及引导

视觉文化境遇中社会思潮的传播及引导

华中师范大学    毕红梅、吴明涛

随着新兴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方便快捷的信息传播的需求,当代文明正逐渐从语言文化、印刷文化转向视觉文化。“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1]137在视觉文化氛围下,各种西方社会思潮的传播借助于视觉媒体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很大程度上对主流文化和价值观构成威胁和挑战。所以,在视觉文化境遇中如何有效引导多元社会思潮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图景。
一、视觉文化境遇中社会思潮传播的特征
视觉文化在科技的助推下欣欣向荣,成为大众娱乐、情感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社会思潮的传播在视觉文化境遇中不断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
(一)娱乐式的表达
当我们沉溺于视觉文化景观时,各种社会思潮的传播趁机获得了新的文化场域,在此场域中娱乐是唯一的价值,其他一切都是虚无。正如鲍德里亚所言,“观众陶醉在图像提供的快乐中,所有的突发事件、暴烈场面、各种灾难等,经过电视机的中转均成为一次安全的、不在场的奇遇和刺激,构成一次有趣的历险和满足。”[2]12由此,视觉文化引发了社会思潮传播的娱乐式表达。这一娱乐化传播状态主要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的。
1.传播主体图像化。过去人们通过演讲、辩论、集会、散发传单、标志性的事件和著作等方式传播社会思潮,传播主体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而在视觉文化时代下,虚拟图像逐渐代替了人成为真实的存在。这一图像异化过程导致了人们的刺激和欲望被触发,理性被遮蔽。在视觉影像空间中,人们体验到现实生活中从未发生的场景,感受到一定情境下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于是,在“图像沉沦”中人们找到了快感和娱乐,沉浸在视觉空间里不可自拔。
2.传播意义复现化。视觉镜像将社会思潮包裹起来,以虚无化的状态引发暂时性遗忘,使人们陷入遗忘性娱乐营造的梦幻空间。例如许多好莱坞大片的视觉冲击淹没了社会思潮传播表达的真实意义,使影片中的价值和意义被遗忘。但是,一旦电影结束,人们则会通过回忆与想象重现那些画面,这个回忆的过程使社会思潮传播的意义顿时鲜活起来。人们会对电影中的人物和情节展开进一步的思考,进而在与其他观众的交流中增强对某种价值观的认同感。社会思潮传播正是通过视觉形象的吸引力使人们暂时遗忘一切来满足人们的娱乐性需求,而在回忆中再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渗透西方价值影响于无形。
(二)煽情式的灌输
让·拉特利尔曾指出“不能低估图像文化,尤其是动态图像文化,由于它们通过图像作用于情感,从而已经并将继续对表诉与价值系统施加深远影响。”[3]124视觉文化作用下,社会思潮的传播方式是将其中零碎的、感性色彩浓烈的内容融入图像、影像中去,使观众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利用人们情绪化的思维认识方式来传播其所宣扬的价值观。社会思潮的这种煽情式灌输主要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的。
1.感动嵌入式灌输。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人类最普遍的情感特质依然是对弱小事物和人物的同情和关爱。只不过现代语境下大部分人的同情和关爱之心处于潜隐状态,似乎人们都成了“冷血动物”。但是在许多突发事件和灾难面前,人们的同情和关爱之心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潜伏已久的各种社会思潮往往以突发性公共事件为切入口,经由感人肺腑的视觉画面诉说着“家事、国事、天下事”,将感动嵌入视觉图像,调动人们的感性认知方式,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如存在主义思潮作为一种绝对自由选择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在舞厅旋转,曾在反法西斯侵略过程中起鼓舞作用。
2.愤怒爆发式灌输。如果说感动嵌入式灌输是和风细雨式的洗涤人的心灵,那么愤怒爆发式灌输则是电闪雷鸣般的穿透人的心脏。愤怒的爆发来源于人们对不公平、非正义事件的态度。各类视觉媒体普遍关注社会公平和正义问题,采用大量影像呈现事件的真相。这一类事件的图像化表达更容易产生非理性的情绪,使错误思潮在社会矛盾和问题中得以找到支撑点,获得更多人的支持。现代社会的人们可能对于感动的场景和画面往往停留于暂时性的心灵触动。但是对于不公平、非正义事件,人们往往都会在触动心灵之后进行评论、支持或反对。如民族主义思潮往往就是在这一情境下驱使着人们价值观的转变,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认识方式。
(三)隐蔽式的融入
当代社会各种社会思潮的传播总是趋向于隐藏自身的价值观,创设场景使个人融入其中,从而受到无形的熏陶和影响。视觉文化中图像、影像所呈现的视觉化效果则进一步增强了这种隐蔽性融入,使社会思潮的传播更加复杂。视觉文化背景下社会思潮传播所呈现的隐蔽融入状态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自我想象中的价值融入。由视觉图像构成的场景总是会留给人们无限遐想的空间,图像所传达的内在文化底蕴往往是丰富的。视觉影像的呈现倾向于营造朦胧感,使社会思潮传播以“犹抱琵琶半遮面”式的融入进整个场景和画面中。图像、影像的内容由此变得模糊,具有多层意义,给人留下多维的思考。而视觉文化内容的模糊性、多义性、想象性空间则折射着社会思潮的核心观点和价值取向。如后现代主义文艺作品引发人们对个性和不确定性的无限遐思。在自我想象的空间里,社会思潮的价值观点以模糊化的图像表达变得鲜活起来,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某种社会思潮的观点,认同了某种价值取向。
2.日常生活中的价值融入。视觉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多样化表现形式为社会思潮提供了隐蔽的传播途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视觉文化呈现虚拟和现实两种形态。在虚拟世界中,视觉画面的呈现通常以色彩对比、画面切换与剪辑、人物形象展现等方式调节和推动着故事的发展,蕴涵着丰富的价值观念。比如,通过英雄人物的战斗场景营造个人主义的氛围,借助富人奢侈和穷人贫困生活的画面对比渗透享乐主义的影子,利用美味饮食、时尚服装等视觉影像的不断叠加和不同购物场景的切换引发消费主义的浪潮。在现实世界中,视觉影像的展开是通过大自然无形的雕琢和人的情感的融合实现的。一幢古建筑可能承载的是传统文化的基因,一幅字画可能讲述的是历史上的传奇故事。可见,社会思潮通过视觉影像在虚实场景中传播而变得越来越隐蔽化。
二、视觉文化境遇中社会思潮传播的突出问题
在视觉文化的环绕下,暗流涌动的社会思潮传播在我国暴露出更加突出的问题,从视觉文化境遇中社会思潮传播的新特征可以深入地分析出这些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视觉文化中社会思潮的娱乐式传播淹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地位
社会思潮透过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画面进行娱乐式地表达而遮蔽了一切价值标准,人们陷入到对图像的迷恋中不可自拔。社会思潮传播的这种“娱乐沉眠”导致了价值标准和价值规范的缺失,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淹没在“视觉的海洋”中。而这一淹没的过程则主要体现在价值生成土壤和价值表达空间中。
1.侵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的文化土壤。在商业资本运作下,视觉文化日益成为一种消费文化、娱乐文化、快感文化。视觉媒体工作者不断迎合观众追求感官刺激和快感的需要,忽视了应有的社会责任。这不但使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渐萎靡,更严重的是侵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的文化土壤,掠夺其成长所需要的营养。各种社会思潮在视觉怪象、奇观中找到了滋生的土壤,经历了“萌芽、开花、结果”等一系列蜕变而不断发展壮大。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文化土壤有可能被多元社会思潮所挤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长环境越来越恶劣、严峻。这种视觉文化图景和视像的编织就如同一张无形的网,我们不是“自投罗网”,就是被“网罗其中”。所以,各种社会思潮随着视觉文化之“网”的不断扩张占领了主流意识形态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文化阵地。
2.污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达的视觉环境。视觉文化氛围下社会思潮的各种娱乐式表达使思想表达环境变得低俗、庸俗、媚俗,主流价值观传播的殿堂充满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电影、电视、广告、网络视频等视觉媒体中充斥着大量的娱乐和搞笑场面,神圣的东西被亵渎,高尚的道德被嘲讽;一些错误思潮在荧屏中公开戏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主流价值观;并且通过机械地叠加毫不相关的灾难危机图像对社会现象进行夸大式的解读。这种对严肃宏大庄严问题和场景的戏谑式的呈现方式污染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达的视觉环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遗忘、遮蔽,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正能量的削弱和主流价值观的消解,导致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空中楼阁”,漂浮于视觉图像中而失去自身独特的表达空间。
(二)视觉文化中社会思潮的煽情式传播弱化人们理性选择过程
各种社会思潮的传播在视觉文化的情感作用下越来越具有煽情性,而这种强烈的煽情有时会带来理智的丧失,进而弱化社会思潮传播的重要环节——理性选择过程。
1.人们情感沉陷下的理性“缺位”。社会思潮的传播必然要经历受众选择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传播受众的主体性。主体性的重要特征就是理性的思考,而视觉图像用感性直观代替了理性思考,使人们陷入情感的泥潭或感官的享受而不再思考。例如,民粹主义思潮通过大量反映底层人民艰苦贫困生活状况的网络视频和影像激起人们的同情心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从而诱导人们树立仇官、仇富的价值观。民粹主义思潮看似“接地气”的价值表达方式容易使我们上当受骗,成为错误思想观念的传播者和宣扬者。在这一过程中,人的理性被束之高阁,漂浮在视觉景象中而无所皈依。所以,社会思潮在视觉景观下的情绪化、激情化的传播无疑触发了人们的感性,使人们将理性悬置起来,弱化甚至丧失对各种社会思潮的辨别、判断、比较、选择的能力。
2.人们激情煽动下的人性“错位”。视觉文化时代下社会思潮传播的受众选择环节不仅存在着情感沉陷下的“理性”缺位,更加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激情煽动下的人性“错位”。社会思潮的传播力图通过视觉画面的煽情式呈现将复杂人性中的简单特质激发出来,诱导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无论是感动嵌入式灌输还是愤怒爆发式灌输,社会思潮都在极力利用人们最朴素、最原始的情感特质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如果这种单纯的、美好的人性被滥用,那么就会导致人性的“错位”。尤其是在当下物质缠绕、精神纷扰的时代下,有些人很容易被某一景象和画面营造的亲历感所鼓动,举着“公平、正义、民主”的大旗为各种社会思潮呐喊。他们自以为感同身受、站在多角度思考问题和反映民意,殊不知自身的纯朴人性已经放到了边缘地带,逐渐被遗忘,最终失去初心。
(三)视觉文化中社会思潮的隐蔽式传播增大思潮调控难度
视觉文化境遇中社会思潮的隐蔽式传播给我们调控和引导社会思潮增加了难度,特别是社会思潮传播环节链条上的极大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的不确定性。
1.传播主体的不确定。视觉文化是在现实与虚拟的交汇中产生的,它既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创造的,又是其塑造的虚拟形象所造就的。在视觉空间中,社会思潮的传播主体呈现双重不确定性。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找不到社会思潮确定的传播主体。因为人人都可以是视觉影像的制作者,每个人都在创造着视觉文化。另一方面,在虚拟空间中,所有的虚拟形象也是社会思潮的“拟传播主体”,但它们的存在就其本质来说是虚幻的,所以我们找不到这种“拟传播主体”的现实确定存在性。
2.传播受众受影响程度的不确定。视觉文化氛围中,社会思潮对特定群体的影响程度呈现出极大的不确定性。例如后现代主义画作所呈现的视觉形象极大地张扬和抒发了人的个性,一定程度上催生了青少年颠覆传统的价值取向。然而后现代主义思潮究竟把人的个性引向何方,是唤醒人的主体意识还是麻痹人的精神世界?这一点仍然需要现实调查的考证,需要精确量化的分析。视觉图像所承载的思潮理念对传播受众的影响范围、影响深度是难以确定的,这就像常常观看充斥暴力的影片自身却不一定做出暴力行为一样。
三、视觉文化境遇中社会思潮传播的引导途径
面对以上社会思潮传播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弘扬主旋律的同时有效引导多样社会思潮。
(一)洞悉思潮传播现状,净化核心价值生态
社会思潮的娱乐式视觉化表达符合大众的需求,成为视觉景观下传播的主要形式,并日益影响越来越多的人的思想和行为,尤其是对青年一代影响深远。面对这一现实情形,我们必须净化主流价值生态。
1.描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的文化景观。习近平指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4]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意识形态工作的新要求,尤其是在视觉文化的场景建造中更应该借力助推主流文化的传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沉浸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海洋中。当下热播的《人民的名义》通过一幅幅视觉影像的切换与对比抒写着英雄的传奇故事,描绘出反腐文化的宏大场景。其中的很多场景与画面也反映了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子,但是在反腐文化构建的场域中思潮流动都迈向同一方向,进程不一但思想的航向却趋向一致。所以,作为文艺工作者,应该用心绘制文化蓝图,用情建构思想殿堂,塑造有思想、有温度、有激情的视觉景观,不断净化核心价值观生成的文化土壤。
2.创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达的视觉环境。社会思潮的暗流涌动透过视觉环境有时显得扑朔迷离,有时又明目张胆,而视觉环境下对主流价值观的公开戏说更加值得我们注意。我们必须创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达的视觉环境,避免核心价值观被淹没在各种社会思潮所建构的“视觉海洋”中。视觉环境的创设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简化而不简单。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5]382我们在创设传递核心价值观的视觉场域时应该将抽象枯燥的复杂理论简化为视觉图像的无声无息的传递,而绝不只是主流价值观的简单复制和机械地搬运到屏幕中去。简化过程着重强调一个“化”字,化抽象为具体,化有形于无形。另一方面,虚拟但不虚构。虚拟化的视觉图像必须用来诉说真实,而不是刻意虚构。我们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必须纠正这种虚构下的图景,以真实的面目、平凡的故事构筑起捍卫主流价值的钢铁长城。
(二)关注思潮传播动态,引导大众情感宣泄
社会思潮之所以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产生极大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利用了视觉影像所制造的情境,将观众拉入其所创设好的情感世界里。所以,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各种社会思潮随大众情感、情绪变化的发展动向,及时有效地引导大众情感宣泄。
1.把握时机,精准出击。一些社会思潮往往迅速地抓住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矛盾焦点,通过拼接、臆造图像设置激发大众情感的情境,将观众带入充满负能量的情感画面当中。因此,官方媒体必须及时洞察事件发展态势,深入调查事件真相,把握发声的最佳机会,精准回应民众的不解与困惑。在有可能导致大众情感煽动和爆发的“暴风雨”来临之前,主流媒体应该及时准确、有步骤地发布权威信息,尤其是构造反映细节的突发事件完整现场画面和情景。只有及时准确的信息发布、真实亲近的情境营造,才能在舆论风潮面前泰然自若、掷地有声,从而挤压错误思潮生长、传播的情感空间,开辟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康庄大道。
2.有效互动,化解危机。如果说主流媒体在社会舆情上的及时精准的发力是预防式引导,那么在舆情危机中的互动则是补救式引导。社会思潮传播的高潮阶段是由舆论的发酵慢慢酝酿而成的,稍不留神就有可能爆发思想危机。所以,在面临各种思潮强势来袭之时,官方媒体一定要与公众有效互动,疏导不良情绪。在视觉文化境遇中,我们应该更加强调“看的见”的互动。除了构建可视化互动空间这一显性场域,还要打造心灵对话的隐性场景,更要修补互动过程中反映的真实社会图景。有效的互动往往从“看见”到“理解”,只有让大众从眼睛和心灵深处真切“看见”主流价值观的智慧之光,才能解开人们的思想症结,激发人们积极向上的情感。
(三)聚焦思潮传播流程,加强视觉媒体监管
从视觉文化境遇中社会思潮的传播流程来看,其传播主体和受众接受程度都是不确定的,而我们的任务是正视这些不确定性,在社会思潮传播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中找寻调控的手段与方法。这就需要我们在不断加强视觉媒体监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澄清问题。
1.在动态调控中发现问题。“现实显现于景观,景观就是现实。这种彼此的异化乃是现存生活的支撑和本质。”[6]虽然各种社会思潮隐匿于各种图像中,不易察觉,但是我们经过理性分析就能找到各种社会思潮反映的现实问题。视觉媒体作为视觉影像的制造“工厂”,应加强其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的调控,及时反映社情民意和社会矛盾。为此,要实时关注我们周围的视觉影像,对经典和流行形象进行深入剖析,从而发现社会思潮图像化传播过程中反映的现实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进行正确定位引导。
2.在思潮涌动中澄清问题。视觉文化时代下,借助于图像表达的隐蔽化效果,一些社会思潮总能在台前与幕后穿梭自如,歪曲反映现实问题。所以,必须培育视觉媒体工作者的解读能力。通过还原真实场景和画面,制作有说服力的视频、编辑接地气的片段,从而增强问题解读力,通过解释使观众理解,借助图像使观众明晰,进而澄清问题。只有澄清问题,才能克服由社会思潮对受众影响的不确定而带来的思想隐患,防止别有用心之人为错误思潮推波助澜。从本质上来说,澄清问题的过程就是明确各种思潮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孟建,[德]StefanFriedrich.图像时代:视觉文化传播的理论诠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法]让·拉特利尔.科学和技术对文化的挑战[M].吕乃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光明日报评论员.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N].光明日报,2016-12-05.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文章选自《思想教育研究》2017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