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前沿

思想政治教育转化属性探析

思想政治教育转化属性探析

湖南大学    罗仲尤、邹德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一新论断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提供了方法论。其中,“因”是指“遵循”和“针对”,“化”就是“转化”,既包括受教育者“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也包括施教者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实际和教育对象的特点,对教育内容进行相应转化。转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没有转化,就没有真正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化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属性。
一、转化的内涵及特征
1.转化的主要内涵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转化发展的链条之中,世界上没有过程转化就没有事物的发展。转化思想是一个古老的历史范畴,中外早期的思想家、哲学家在认识自然、分析社会的时候,都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阐释了朴素的转化思想。关于“转化”的内涵,我国权威辞书《辞海》做了简要解释:一是指“变易,改变”;二是指“矛盾发展过程中两个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对换主次地位,事物发生质的变化”。综合上述分析,笔者认为“转化”是指“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阶段、形态或质的变化”,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或把握:第一,转化必须经过量变但不停留在量变,要么发生形态上的典型变化,要么发生质的飞跃;第二,转化不是简单的重复,矛盾的对立性是转化的动力,通过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和渐进式发展进入更高的阶段或发生根本变化;第三,转化既包含“变化”,也包含“扬弃”和“转移”,因为转化不是对原有事物的完全抛弃和完全继承,新事物总以旧事物的合理部分作为自己发展壮大的基础。例如,中国传统文化转化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其转化过程就是批判的继承过程。
2.转化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转化和矛盾、联系及过程结合在一起,对转化的特征进行系统的阐释,包括转化的客观性、必然性、普遍性、相对性等。一般情况下,转化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条件约束性。转化必须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绝不是不尊重事物客观规律的胡乱转化。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之所以转化,是因为事物内部包含着矛盾,在一定条件下,这种转化可以是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可以是向其他事物转化,可以是进步的转化,可以是落后的转化。事物的转化是客观的、普遍存在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现象不能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1]P68毛泽东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说明矛盾转化的条件性,“为什么鸡蛋能够转化为鸡子,而石头不能够转化为鸡子呢?为什么战争与和平有同一性,而战争与石头却没有同一性呢?为什么人能生人不能生出其他的东西呢?没有别的,就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要在一定的必要的条件之下”。[2]P331
第二,内在决定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就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即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或两种因素即肯定因素与否定因素,这两个方面或两种因素既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又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如果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次要方面转化为主要方面或者否定因素转化为肯定因素,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一事物就会转化为另一事物。就转化而言,外在条件也就是外因所发挥的作用是次要的,最终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内因。就一个确定的过程来说,转化就是扬弃,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结果。以鸡蛋能够转化为小鸡为例,只有包含受精卵的鸡蛋在一定温度下才能孵化小鸡,否则,再适宜的温度、再细心地照料,都不可能孵出小鸡来。
第三,渐进发展性。一切转化都是许多不明显的量变逐渐累积的结果,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前进运动,并且这种前进运动不是直线式,而是螺旋式的,是阶段性与连续性、前进性与曲折性、重复性和变动性的辩证统一。特别是精神世界的转化,只能依靠潜移默化,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要做思想转化工作,需花大量的时间,要有足够的耐心,强求立竿见影的效果是不现实的。
第四,现实具体性。转化是事物发展在时间、空间和条件上的辩证统一,是现实具体的。不尊重客观规律,不因势利导,单凭想象和热情去推进事物的转化,是不可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列宁要求人们不要把矛盾转化当作抽象的东西,而要把它放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观察,注意转化的具体性、特殊性和多样性。毛泽东也强调指出,矛盾的相互转化是现实的、具体的。“神话中的许多变化,例如《山海经》中所说的‘夸父逐日’,《淮南子》中所说的‘羿射九日’,《西游记》中所说的孙悟空七十二变和《聊斋志异》中的许多鬼狐变人的故事等等,这种神话中所说的矛盾的互相变化,乃是无数复杂的现实矛盾的互相变化对于人们所引起的一种幼稚的、想象的、主观幻想的变化,并不是具体的矛盾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变化”。[2]P330)
二、转化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属性
1.转化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核心要素
就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构成要素而言,以往的著作和论文中有大量的论述。有的学者认为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有的学者认为是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还有的学者认为教育目标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起点,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应再加教育目标这一要素。上述三种观点都有道理,也很具代表性,但也有些不尽如人意之处。第一种观点没有突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殊性,一切教育的过程都包含这四个要素;第二种观点部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个性,但主客体之划分又容易引发争议,且教育环体的提法似乎有点牵强;第三种观点是对第二种观点的修正,但教育目标在任何教育过程都存在,是要素之一但不具备典型性。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核心要素应为施教者、受教育者、教育介体、教育转化。一方面,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都属于教育介体,只有教育介体但没实现转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依然还是高悬半空,缺乏其应有的价值;另一方面,教育环体只是影响教育转化的一个因素,教育目标的实现也就是教育转化的结果。最为重要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一般意义的教育过程不同,其基本矛盾是“一定社会对人们思想政治品德的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状况与思想道德水平”之间的差距,这一基本矛盾内在决定了没有教育转化这一要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缺乏关键的环节,就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既包含知识理论层面的传输和接受,又包含价值观念层面的选择和认同,必须经过内化外化的多次互动。具体来说,这一过程包含“两次转化”,第一次转化是“以知识体系、理论体系呈现的教育内容”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体系、态度情感体系及价值信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二次转化是受教育者将“内化的教育内容”转化为符合“一定社会对人们思想政治品德要求”的行为。如果施教者是具体的个人(也可能是社会媒体、文化及产品),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还存在另一对矛盾,就是“一定社会对人们思想政治品德的要求”与“施教者掌握社会要求的能力素质与把握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水平”之间的差距,需要首先转化为施教者所接受和掌握的教育内容,再通过施教者传授给受教育者。
2.转化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评价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观测点有两个:一是社会的要求规范是否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能发挥主导作用;二是受教育者自觉的外化行为是否符合社会的要求规范。转化作为唯物辩证法中“最重要的东西”(列宁语),作为对外来观念挑战的一种创建性回应,作为从知识理论体系到信念信仰体系的桥梁和纽带,运用好转化思想,提升转化艺术,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增强内化的有效性,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施教者应充分认识到受教育者的主体自觉性、选择性及创造性,承认个体意识结构的复杂性与多维性,依据教育对象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思想现状及品德发展阶段等,对教育内容予以精心选择和锤炼,并采取恰当的载体和方式进行转化。从一定角度来说,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意愿、愿意接受教育的程度决定着整个教育的效果。如果把施教者比作厨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作食材,那么厨师必须依据食材特点和大多数顾客的口味进行烹调加工,否则就是山珍海味顾客也难以下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例,由于其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很多内容抽象深奥,大多数民众并不容易理解,如果直接生搬硬套而不加以转化,就不可能激发民众的接受动机,甚至容易引发反感的情绪与抵触的心理,自然就成为了空洞的理论说教。
增强外化的有效性,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核心和关键。施教者应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观点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独特而复杂的机制,承认知、情、意、行之间的联系在起步阶段大多是脆弱的、不稳定的,需要“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体念、亲自参与”来不断加以巩固和强化。要尽最大可能创造条件,在实践中、交往中及现实生活中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素质、政治觉悟及道德品行,逐步巩固,大力促使良好习惯的养成和信仰的强化。要注重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特别是对真善美的褒扬、对假恶丑的贬斥,为教育者“外化于行”及时扫除不应有的障碍。相对而言,提升外化的有效性对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重要,如果只讲理论、说道理、辨是非,那就可能会流于表面化,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什么道理都明白,就是不愿意去做”,陷入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化的误区。
3.转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涉及面广,包括政治教育体系、思想教育体系、道德教育体系及教育对象的精神需求体系等。尽管教育内容是发展变化的、动态生成的,但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内容需要保持较强的稳定性与连续性,特别是人生观、价值观及伦理道德观的教育,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固化下来的,具有普遍性意义。教育内容越是从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转化而来,就越契合教育对象的精神需求体系,也越能被广大民众所接受所认同。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勤劳勇敢、仁爱善良、诚实信义等,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施教者结合时代发展需要及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对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加以建设性转化,其精神启发性与生活指导性将历久弥新,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除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潜力外,大众文化和外来文化通过转化也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活水”。大众文化虽属于经济型的消费文化,大多缺乏思想深度和精神高度,但它是大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与影响力,其中关于生活感悟与人生智慧的部分内容是值得借鉴的,全盘否定和一味迎合都有失偏颇,应该予以积极扬弃。
三、思想政治教育转化属性的运用实践
转化属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属性之一,在教育实践工作中应全面把握其内涵、特征及规律,进行恰当灵活的予以运用。
1.把握转化重点,推进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
信仰表现为社会成员对某种事物或思想、理论的极度遵从和信服,包含着人类对自身价值的终极关怀。没有信仰,人的精神世界就缺乏真正的归宿,导致“精神缺钙”。扎实推进受教育者从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就意味着抓住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牛鼻子”。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一般需要四个阶段:首先,个体的新旧认知体系之间产生矛盾冲突,只有通过受教育者的选择、认同和重构,施教者的社会要求才能融入个体认知体系;其次,在外在条件的不断作用下,经过情感、意志等因素的参与,逐步内化为个体思想意识体系、态度情感体系及价值评价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再次,通过受教育者的行为外化及知情意行之间的相互强化,逐步转化为习惯及信念;最后,通过反复的巩固和强化,个体形成稳定的习惯和坚定的信念,逐步融入个体的信仰系统。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理论界要树立自觉的问题意识,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研究的视角对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中出现的重大现实问题,尽力解答思想政治领域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主动回应社会关切,让思想政治教育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及时帮助受教育者释疑解惑。二是进一步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精、要管用”,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3]P382三是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引导教育对象又要贴近教育对象,既要超越现实高于现实又要结合现实融入现实,既不能走躲避崇高、少谈主义的邪路,也不能走空谈理想、泛政治化的老路,不能把理想的道德目标当作普通的行为需求,在应然和实然之间保持可转化的空间和弹性,尽可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植根于个体的灵魂深处,转化于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
2.提升转化艺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魅力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指具有相同或相近范式的言语方式集合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术语符号与价值意义的统一。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中,掌握好话语体系的转化艺术,可以减少转换提升过程存在的隔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
第一,注重针对性,推进理论文本话语向实践工作话语的转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坚实的学理支撑,需要“带着思想说话”,但绝不能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照本宣科式地传达会议精神或念念文件,而应根据不同的目标群体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及话语风格。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不同群体的主观需要、认知水平、思想状态和实践经验都不同,必须深入了解教育对象的特点。毛泽东强调指出:“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4](P837)例如,面向大学生群体的话语就要注重哲理性、时代性,更要注重解释力和感染力;面向农民工群体的话语就要注重利益相关性、生活性,不能咬文嚼字,多用直白的、通俗易懂的语言,更要注重亲和力和吸引力。
第二,注重导向性,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主导权。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与一般意义的话语体系不同,就是有明确的导向性,导向错误就会导致越来越偏离教育目标,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帮倒忙”。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主导权,就是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引导能力、控制能力和渗透能力,核心是强化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中,不能以放弃教育者主导地位为代价,不能因取悦和迎合教育对象而片面地走向庸俗化、简单化和娱乐化。面对重大原则性问题,话语必须旗帜鲜明,不能含糊其词;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噪音杂音,要敢抓敢管,果断亮剑;面对教育对象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及时发声,不能回避;面对社会发展变化中的各类复杂性问题,不能反被问题牵着鼻子走,要有较强的驾驭能力。当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主导权主要借助各种非强制的影响力发挥作用,更多依靠教育引导工作的解释力、说服力、吸引力,关键是要得到教育对象发自内心的自觉认同与正确的行为转化。
第三,注重时代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生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中,既要说明白话,用通俗易懂、简短精炼的话把深刻的道理说到位,也要积极顺应时代要求,敏锐关注时代脉搏,针对时代问题及特征构建符合现实需要的话语体系。教育对象所面临的社会现实,往往具有最直接、最深刻的说服力,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善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传递新观念,那就只能用空话、套话和过时话来沟通交流,很容易陷入思想政治教育“无语”的困境。特别是在微信、微博等自媒体高度发达及“互联网+”的时代,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教育者不再是权威和知识的化身,受教育者可以超越时空随时随地学习知识,并有更多的表达观点和发表意见的机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从内容到形式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受教育者将对施教者传授的教育内容更加挑剔,照本宣科将更不受欢迎,只有那些具有个人独立见解、有生活温度、能够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充分表达时代精神的施教者,才真正受到欢迎。
3.掌握转化特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
第一,依据转化的条件约束性特征,积极创造正向转化的条件。问题来自矛盾,主要问题来自主要矛盾。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通过积极创造条件促成良好的转化,通过限制条件防止不良转化。条件又包括主体条件、客体条件和中介条件,主体条件取决于教育主体的整体素质、态度和能力,客体条件取决于教育内容的契合度与自身需求的满足度,如果教育客体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或存在抵触情绪,就会选择表面应付或直接离开,从而导致主客体关系断裂。中介条件包括教育内容、教育载体、教育环境、教育方法等多个方面,缺乏中介条件,内化和外化的桥梁也就不存在。例如,在互联网时代,如果施教者不注重发挥微信、微博的优势,既不能高频率推出可读性强、有教育意义的微信、微博,又不能对别有用心攻击、丑化党和政府的“网络大V”予以处理,那么受教育者很有可能接受负面转化。
第二,依据转化内在决定性特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既是个体精神世界不断得以调整并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过程,也是个体不断获得客观世界真理性认识并指导社会实践的过程。所以,施教者既要强调用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来规范个体的行为,也要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发挥,给受教育者有平等对话的空间,有敢于批判、敢于怀疑、释放心灵的机会。要让受教育者感受到自己不是一个纯粹学习和被动教化的工具,而是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满足内心的精神需求,得到“心灵的鸡汤”,可以更好地领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如果受教育者的内在因素在转化中的作用没得以发挥,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就在一定程度上进入“无人”的境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倍功半就是必然的。
依据转化渐进发展性特征,以持之以恒、水滴石穿的精神逐步推进。在数学领域,转化是重要的解题方法,就是将未知的问题转化为已知的问题,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简单问题,将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问题,将非典型的问题转化为典型的问题。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样要“先读厚再读薄”,充分考虑到受教育者的时间、精力及理解能力,力求把抽象复杂的理论转为具体的事例案例,把深奥的观点转化为有生活温度的故事,把看似遥远的问题转化为教育对象可感知的利益问题,尽可能把思想理论体系具体化为广大群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东西。要在人性启迪、人格养成、核心价值观教育、“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准则和行为规范等方面,舍得花精力进行正确的引导,保持足够的耐心,切忌急躁冒进。要切实做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齐抓共管,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创造促进内化和外化的生活情境与文化氛围,让教育的因子像弥漫的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之中、沟通对话之中和实践参与之中,自觉接受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
第三,依据转化现实具体性特征,坚持贴近社会现实和教育对象实际。从宏观方面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与社会经济关系基本适应,与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相适应。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不但教育目标不能“空泛化”和抽象化,要有层次性和可操作性,而且教育内容、教育方式要符合群体特点,贴近“现实的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实际。例如现阶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把重点放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所强调的“四个正确认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参考文献:
[1]彭克宏,等.社会科学大字典[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文章选自《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