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前沿

四个正确认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内容和着力点

四个正确认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内容和着力点

江南大学    方正泉、白冰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高地,也是各类社会思潮交锋、交融的前沿和阵地。经验告诉我们,“对于思想文化的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必然会去占领” [1]228。因此,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事关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进一步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原则与方向,指出“四个正确认识”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内容和着力点。
一、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航标
所谓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概而言之,就是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大方向、大潮流、大趋势。习近平强调:“如果我们对于世界发展大势认识不清,甚至茫然无知,就难以把握时代的脉搏,我们的事业就难以有新的开拓。”[2]可见,把握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大势是什么?主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只有在对“两个必然”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才能树立起“两大理想”,即通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分别使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并为之奋斗。
(一)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是什么?早在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就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3]43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两个必然”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历史趋势。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依据,通过对社会矛盾以及发展动力的科学分析,深刻揭示了“两个必然”的历史发展趋势,科学预测了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以及这一崭新的社会形态。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也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3]592这就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曲折性。只有把“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和特殊形式,才能正确认识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并自觉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势,从而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二)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是什么?毫无疑问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的讲话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4]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需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最大历史课题就是反帝反封建以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最终,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胜利,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最大的任务转向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中国。中国共产党人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又立足基本国情,在总结自身经验教训和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建设之路。
二、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石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中国。当前,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中国的建设与他国的发展,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就显得尤为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基石。其中,只有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学生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同样,只有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际比较,学生才能全面客观地看待外部世界。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阐释中国特色,必须讲清楚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 [5]154只有讲清楚国家独特的历史命运、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才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一是中国独特的历史命运。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历史命运与近代世界的发展密不可分,中华民族为了救亡图存,不同阶级及其领袖纷纷登台但未能挽救危亡,直到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近现代以来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二是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中国文化经历五千年的积淀和发展,既有磅礴丰富的内容,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突出表现在强大的生命能力,突出的包容精神和典型的伦理特征。三是中国独特的基本国情。当前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由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改变的状况所决定的。我国必须正视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诸多问题和困难,实事求是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际比较
就当前国际环境而言,如要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国际比较,需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欧美资本主义的调整、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和拉美第三条道路的探索角度着手。冷战结束以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借助新自由理念纷纷调整政策,使生产力得到较大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有所缓和,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较强的生命力。与此同时,由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却遭遇寒冬,跌入低谷。当时西方学者甚至预言,中国不久也将崩溃,资本主义自由民主制度就是历史的终结。然而,20多年过去了,中国不但没有崩溃,反而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西方国家的新自由主义发展面临一系列挑战,经济放缓,矛盾凸显。跟随其后的拉美国家也纷纷转向,尝试探索将经济全球主义与经济民族主义、市场机制与国家作用相结合的第三条道路,然而这条道路也是困难重重,让拉美国家彷徨不前。正是通过国际比较才能全面客观地看待外部世界,进而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生命力,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三、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南
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首要任务是让学生搞清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当前国家建设的目标。2012年11月,习近平提出了激励人心的中国梦,“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5]36可以说,当代青年学生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用伟大的中国梦激励万千学子“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 [6]
(一)中国梦的存在依据
中国梦的产生源自于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传统,寄托着革命先烈的美好夙愿,承载着国人追求幸福生活的梦想,也体现着党领导下的中国对于世界的责任担当。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一个不缺少梦想的民族。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礼记》中勾勒出让人动容、令人向往的小康社会和大同理想。近代以降,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烈更是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抛头颅、洒热血,书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催人泪下的壮丽诗篇。新中国的成立使备受西方列强欺凌和压迫的中国人民终于站了起来,满怀憧憬地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曲折前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国民经济越来越好,科技水平越来越高,人民离所追求的幸福生活也越来越近。作为世界大国,党的历代领导一直强调中国应对人类作出较大贡献,力争成为对内更加民主、对外更加开放,更具凝聚力和亲和力的文明国家。
(二)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其核心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国家富强主要是指综合国力的强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显著特征体现为发达的经济,先进的科技,民主的政治,繁荣的文化和美好的生态环境。民族振兴是指中国民族通过自身的艰苦奋斗,重新走到世界的前列,再次以高昂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人民幸福则指国人的政治地位更加平等,权利保障更加充分,发展成果共享,人人朝着美好的梦想稳步前进。就其内部的逻辑关系而言,国家富强是中国梦的第一要义,与民族振兴共同构成人民幸福的基础并提供保障;人民幸福则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三者共重、齐头并进,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美好的富强梦、振兴梦和幸福梦。
(三)中国梦的实现路径
实现中国梦的前提条件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因为这些正是中国梦实现所必须的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和制度基础。除此之外,还需弘扬中国精神和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就是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古人有云,志不强者智不达。伟大的梦想,需要伟大的精神作支撑。没有高昂的精神,没有坚定的志向,一个民族不可能走到世界的前列,更不可能长久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有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振奋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才能把全国人民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凝聚中国力量就是要让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万众一心,共聚力量。对于青年学生而言,就是要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让青春梦融入中国梦,将智慧和梦想共同汇聚成排山倒海、无往不胜的磅礴之力。
四、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引擎
何谓远大抱负?对于当下青年学生而言,就是在立足世情和国情,正确估量自己实力并在结合自身兴趣的基础上树立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人生理想。如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需要让学生明白和理解远大抱负的必要性、艰巨性和可能性。唯有认识到远大抱负的必要性学生才肯珍惜韶华,唯有认识到远大抱负的艰巨性学生才会脚踏实地,唯有认识到远大抱负的可能性学生才愿实际行动,从而“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6]
(一)远大抱负的必要性
从理论来讲,抱负是人生奋斗的目标和追求的理想。古今中外,无数先贤大家都给予其极高的评价。诸葛亮曰“志当存高远”,王阳明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列夫·托尔斯泰讲“理想是指路明星,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古往今来大量的事实更是告诉我们,那些在历史上流传千古、彪炳史册的人,无不是胸怀大志并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紧连在一起且为之不懈奋斗的人。从“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北宋大儒张载,再到“精忠报国”的抗金英雄岳飞,无不饱含博大的胸襟和家国的情怀。近代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时,青年毛泽东就发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惊世之问,中学时期的周恩来也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鲲鹏之志,毕生奉行,鞠躬尽瘁。由是观之,树立雄心大志和远大抱负是关系到未来人生价值和社会贡献大小的重要前提。
(二)远大抱负的艰巨性
从现实的此岸到理想的彼岸常常隔着宽阔且水流湍急的河流,不能一跃而过,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是充满着漩涡和险滩。站在现实的此岸,人们总是对理想的彼岸充满美好的想象,而对于行程的艰难往往过于乐观、估计不足。渴望理想的早日实现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对于困难认识不深和准备不足就会影响理想的实现,甚至产生理想的动摇甚至失去信心。尤其是在远大抱负追逐和实现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远大抱负实现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抱负越大实现起来所遇的困难也就越多,所需的时间也就越长,出现曲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正如习近平所强调:“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 [7]38因此,在追逐远大抱负时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准确估量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正确看待过程实施的艰巨与曲折,做到未雨绸缪、居安思危并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和毅力,坚定最终总能实现远大抱负的理想信念。
(三)远大抱负的实践性
再远大的抱负,再美好的梦想,都需要脚踏实地的奋斗才能实现。正如习近平所讲:“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5] 52历史和实践表明,一个没有脚踏实地作风和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个没有脚踏实地作风和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难以发展进步。一个没有脚踏实地作风和艰苦奋斗精神的个人,是难以收获成就的。凡有成就者无不从脚踏实地的付出和艰苦奋斗的拼搏中得来的。空谈不仅误己甚至误国。自胜者强,自强者胜。处在人生最美好阶段的学生,不仅要怀揣远大抱负,更需要脚踏实地的奋斗。因为脚踏实地的奋斗正是从现实的此岸通向理想的彼岸的唯一桥梁,也是实现人生理想的根本途径。
“四个正确认识”既包含丰富的内涵,其本身也蕴含着科学的逻辑,构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是从全球视野和社会历史的角度来分析局势,是树立远大理想的航标;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是从本土情怀和民族国家的视角来比对判断,是确定远大理想的基石;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是从历史所托和当下所需的角度来肩负重任,是启航远大梦想的指南;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是从人生价值和知行合一的角度来阐释路径,是实现远大梦想的引擎。“四个正确认识”从宏观到微观,从普遍到具体,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共同构建了当下思想政治工作新的内容,也为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着力点。


参考文献:
[1] 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如何改变世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 高虎城.把握世界大势 提高开放水平[J].求是,2015,(2).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中共中央举行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N].人民日报,2013-12-27.
[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
[6]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
[7]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文章选自《思想教育研究》2017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