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前沿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研究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研究

苏州大学    方世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导向意识,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诉求,以做好人的工作为价值导向,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客观实际出发,探索和遵循育人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开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学习和贯彻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者确立教育主体与客体的主体际思维,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和方法,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育人,把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将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人的心坎上,从而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是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科学性和实效性的关键
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辩证互动过程中显示出来的情感力、吸引力、人文力、感染力的综合体现,是思想政治教育生命力之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表现出来的真理的力量、知识的力量、人格的力量和艺术力量的和谐统一。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性质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指的是教育者在不同的教育客体、不同的时空条件下,了解掌握教育对象的思想情况,采用针对性的方式方法,有的放矢,切实解决教育对象的价值取向等思想认识问题,使整个教育过程达到“三贴近”的目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特点之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难点。
思想政治教育课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注重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相互关系和辩证互动过程中,向受教育者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充分发挥其育人的功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中,亲和力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感召力和吸引力,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是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实际状况和实际需要而展开的,是从现实的对象和客观实际出发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建立在针对性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具备针对性,始终从教育对象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实际出发,按照教育规律和育人规律办事,才能深入教育对象的心理世界,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产生强烈的心理认同和情感吸引,从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离不开亲和力。在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中,只有始终将真理性与情感性、科学性与人文性、规律性和价值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富有哲理、富有情感和富有艺术的教育,才能使教育对象感到亲近、感到兴奋和激动,从心灵深处愿意接受并产生价值共识和价值认同。
(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性质决定的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具有强烈人文色彩的育人的学科,是教育者把党和国家对年轻一代政治思想、法纪、道德和心理的规范或要求,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教育,使之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人文养成过程,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者,成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目的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认识,端正其行为方向,培养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和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和中心环节,思想政治教育从其内容和学科性质来看,是一门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问。始终围绕人的素质提升和健康成长做文章,始终围绕培育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人才而展开,始终洋溢着强烈的人文色彩。以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培育和熏陶人,使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成为如同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所说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立足点和归结点。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达到对受教育者进行价值引导的功能,必须将关心人、爱护人、培育人,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贯穿于和渗透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人格感染、人文精神的彰显和人文氛围的营造,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形成一种和谐、融洽和亲近的关系,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产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浓厚兴趣,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做到因课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达到针对性教育的目的,并在这一过程中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产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满堂灌”为“海绵型吸收”,使教学效果得到最佳程度的实现,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是由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决定的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与客体始终是一种处于平等地位的主体际关系,这种主体际关系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角色互动性和平等性,即是说,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不存在着地位的高下和身份的尊卑关系,不能一味地将教育者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主宰,将受教育者置身于被动地接受教育的地位。在充满着人文色彩的思想政治教学实践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在主体与客体双方进行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理论的渗透和价值的输出与确立的。因此,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就需要紧紧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时刻关注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善于针对受教育者的认知、情感、态度等心理特征和生长环境、行为方式等个体差别,因人而异地和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始终注重亲和力和针对性,才能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诉求,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者用内心的真情感去感召受教育者,用最好的教育质量服务受教育者,让受教育者在平等交流的过程中大胆地将自己的疑问和观点与教育者进行沟通与交流,转变其被动的受众地位,在温馨和谐的氛围中达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受教育者头脑的目的,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力,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是由与时代发展同步的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决定的
我们正处在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全面转型的时期,当今时代,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与此相适应,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已经或者正在发生深刻的变迁,而市场经济所遵循的平等交换等法则正逐渐转变为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内在标准。以思想政治教育中最为典型的大学生受教育者为例,他们是活生生的人,其思想发展的总趋势,是从不全面到全面,从不成熟到成熟,并呈现出明显的时间性的渐进过程。青年大学生的需要与交往的要求日益扩大,抽象思维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情绪体验强烈而富于热情,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在这样一个创新与巨变的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大学生心里存在疑惑与迷茫,独立意识较强,判断是非的能力正在形成,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其进行正确的思想价值的引领,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应更加注重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信任、尊重、理解、关心受教育者,以更加开放互动、民主平等的方式,从实际生活及受教育者身心特点和成长成才需要出发,注重知、情、意、行并重。不断提高其品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增强受教育者对我国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力、认同感、接受度和参与性,激发其提升思想品德修养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其身心愉悦,端正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具有理想信念、政治觉悟和文化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从而全面地展现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亲和力和针对性的问题现状和原因分析
新时期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导向意识,是对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深刻反思。因此,只有认真分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亲和力和针对性的问题之所在,并在此基础上找到其内在原因,才能切实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其一,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主体际关系(Inter-Subjective),是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亲和力和针对性的重要表现。所谓主体际关系,是对传统的主体与客体截然对立的二元分割关系的颠覆,强调的是主客体之间的平等关系和地位能够相互转化的关系。一些思想政治工作者不适当地抬高自身的主体性,有意或无意地助长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高低之分和尊卑之别,把受教育者简单地看作是被动地接受教育的客体,较大程度上存在人文观念淡化、亲和观念弱化以及说服力和针对性能力下降的问题。教育者忽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能动性,无视其个性特点,一切搞“标准化”,甚至以自我为中心,将自己置于权威的位置,常常以说教的姿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太注重在教育中主客体双方的角色互换,对教育对象缺少人文关怀,理解宽容不够,教学过程没有真情实感,缺乏因人文情怀而营造出来的一定的人格魅力。由于教育责任心不强和教育价值观错位,教育者只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知识强行灌输给对象,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较少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只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当作一种课程任务,缺少针对大学生的个体成长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其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的时代性、系统性和层次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亲和力和针对性的另一重要表现。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①理论要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理论必须通过不断创新实现与时俱进。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代性不强,甚至过于陈旧,存在着政治理论教条的生搬硬套或没有针对性的“分析形势”,或脱离受众关心的切身利益进行空对空的说服教育,造成理论和实际相脱节,不具备亲和力的教育特点。在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中,面对大学生的提问和质疑,教育者有时会刻意回避与社会发展相关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甚至是与学生自身紧密联系的一些问题。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性不突出,整个课程内容的设计并没有完全体现出大德育的基本要求,对于公民的理想信念教育、环境教育、民主和法治教育、慈善教育、诚信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风险教育、生存及生活教育、时间管理教育、责任意识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等内容都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层次性,一味随着政治形势不转换,不分年级和群体特点,搞“模式化”的教育,这些显得抽象笼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往往亲和力和针对性不强。由于不管学生有什么实际思想问题,都进行所谓千篇一律的泛泛而谈的思想教育,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价值功能无法充分地体现出来。
其三,缺乏情感交流和启发式的互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亲和力和针对性的又一重要表现。有些思想政治教育者固守传统刻板的和单向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呆板单一地进行单纯的理论说教,试图以这种方式让教育对象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不是采取启发式的互动教育方式,其结果必然严重地阻碍亲和力发挥和针对性的落实。这种单向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轻行为训练,作表面文章,注重形式主义,忽视实效性,重共性和单一教育,轻个性和多样性层次性教育,重主观生硬说教,轻双向情感沟通和爱心引导,对学生不加甄别,对学生个体的关注程度不够,受教育者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由于采取思想政治教育一刀切和满堂灌的方式,必然方式方法简单而陈旧,粗暴而冷漠,既无深厚的情感打动人,更无深刻的哲理说服人。这种缺乏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没有亲和力和针对性以及不注重个性教育、重点教育和层次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背离了育人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教育效果也必定大打折扣,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亲和力和针对性的问题具有深层次的原因,其主要原因有这几个方面:
首先,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规律的认识必然导致亲和力和针对性下降。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教育时空、教育工具、教育手段、教育载体等多方面因素。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费力很大而收效甚微,缺乏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被教育对象所接受和认同,究其原因,关键还在于教育者本身,即由于教育者自身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客观规律认识不够,育人观念落后和僵化。“过多地停留在演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思想意识产生、发展、变化规律的有关理论层面,停留在借用教育学理论等关于人的思想品德产生、发展、变化规律有关概括的层面,停留在移植皮亚杰、科尔伯格等西方学者关于个体道德发展阶段与进程有关成果的层面,还未深入到对当今时代中国人包括当代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产生、发展、变化规律进行科学探讨的层面。”②虽然目前理论界有较多的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及针对性的文章,但是往往就事论事地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些现状,谈解决的具体办法,谈需要注意的问题。这些理论成果实际是对增强亲和力和针对性的具体应用的总结,还比较缺乏对其本质和规律的深入研究。深入地从揭示本质和规律高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的理论研究文章尚不多见。
其次,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相互作用关系的把握必然导致亲和力和针对性下降。由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缺乏主体际理念,不能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建立起一种辩证互动关系,不能将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人们的心坎上,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成为人们自觉自愿地信守的东西,因此,教育者对于教育对象想些什么,兴趣爱好是什么,思想上存在什么问题等把握不准,做工作不能有的放矢,不能帮助解决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收不到应有的成效。另一方面,有的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在端正办学方向和培育社会主义事业有用人才方面的极端重要性认识不足,工作力量薄弱,忙于应付,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针对学生的不同状况和现实的不断变化来建立相应的具有人文感染力和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更不要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体现出表现人文精神的亲和力。
最后,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紧密结合的技能必然导致亲和力和针对性下降。追求理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实践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充满理性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工具理性追求的是对物质利益的功效,科学主义、技术主义、实用主义都是工具理性的体现。而价值理性是追求精神需要和实践意义的人文理性,两者的紧密结合才会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如果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紧密地结合起来,而仅仅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课程手段,必然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下降。大多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价值定位有偏差,单纯地将思想政治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来讲授,并不能真正地激发出学生的求知积极性,反而更多地强调突显社会需要、社会价值,忽视教育者的个体需要、个人价值,受教育者心中便会萌生冷漠、厌恶的情绪。这种情绪变本加厉逐渐形成一种抗拒、逆反甚至对立的心理定势,不仅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提升,教育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的主要举措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采取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科学理念的确立,到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素质的提升,再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真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等一系列重大举措。
(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确立科学的理念是前提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深入研究教育对象的客观实际,高度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审美情感、思想道德和人格完善的需要。理念既是行动的先导,又是行动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育人的工程,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良好开展的前提条件。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情况新问题,在高校的教学实践中要实现提高大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就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学生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相统一的角度出发,注意人格互尊,与学生心理互通,学会移情和角色互换,注意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宽容,突出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地位,做到真诚关爱和情感互补,通过塑造良好的师生及同学间人际关系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性与影响力。马克思将人际关系视为互动关系,他强调,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③情感具有感染性和迁移性的特征,也具有扩散和泛化的特点。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无论在教学还是在日常师生交往中坚持以诚待人、用心育人、以情感人,以浓郁的人文力打开学生情感的大门,使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素质是关键
只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素质,把真理的力量和人格力量统一于行动,才能促使亲和力产生,为此,要求思想教育工作者自身要富有理想信念和高尚情操。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④作为施教者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掌握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而这些都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动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前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产生亲近、和谐的力量,产生感染、凝聚的力量,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可以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感召力,释放出强大的亲和力。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增强自身人格力量的“亲和力”,增强德育沟通的针对性,“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表现出高尚的道德人格,使学生感受到教育者的人格力量,从而使传授的理论能够自然而然地深入人心,让受教育者在感情上贴近教育者,在心理上接受教育者,在思想上理解教育者,进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召力。其基本要求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人格尊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理解与宽容、自由与责任,以及对社会、对人类和对自然的关爱等。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增强真理力量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教育者要在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理论素养的基础上,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倾注“实情”、融入“真情”、包含“感情”和表现 “热情”,以平和可亲的姿态走近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抛弃虚情假意和言不由衷的说教,摒绝冷若冰霜的刻板面孔和味同嚼蜡的内容,使得原本枯燥单调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易懂。
要针对不同的问题和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受教育者的思想问题:对带有倾向性的思想认识问题,可以采用典型引导、现身说法的方法;对个别的思想认识问题,则可采用个别谈心、循循善诱的方法,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真理性、科学性、人文性和生动性打动人、吸引人、塑造人和培育人。
(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探索育人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根本
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的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认真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毛泽东指出:“教科书对问题不是从分析,总是从规律、原则、定义出发,这是马克思主义从来反对的方法。原理、原则是结果,这是要进行分析,经过研究才能得出的。人的认识总是先接触现象,通过现象找出原理、原则来。……教科书对每个问题总是先下定义,然后把这个定义作为大前提,来进行演绎,证明他们所要说的道理。他们不懂得,大前提也应当是研究的结果,必须经过具体的分析,才能够证明是正确的。”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如此,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对具体问题予以具体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越过学科教学的藩篱,真正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就要善于总结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同样需要问题意识的引领,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实际,找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抓住学生思想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这个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予以释疑解惑,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改进并形成新的教学思路和育人模式。同时,学生们关注和提出的问题不尽相同,指导解决时要注意区别对待。“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要提倡鼓励学生不依赖书本,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善于提问,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独立思考、自主研究问题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学校内外各种世俗文化和不良思潮的冲击,尤其是网络海量信息的意识形态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遇到冲击的同时也要抓住机遇,重视微网络媒介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中的重要作用。比如对于微信、微博这类校园及社会突发事件的舆论场地甚至是不良言论或谣言的泛滥地的网络应用平台,要重视起来并积极引导,正面利用好社交及新媒介工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当的桥梁和阵地作用,跟大学生保持良好互动,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要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成长及其成才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设计要利用多媒体的信息结合教学内容,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相应的拓展和丰富,增强其吸引力,使之更具有层次性、稳定性、时代感。总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中,只有始终以人为本,以文化为基座、以情感为纽带、以精神为指归、以真理为追求,以真诚的、审美的、自然的、平等的如沐春风般的亲和力散发出正能量、传播真善美、抵制假恶丑,才能促进教育对象人格完善、身心愉悦、价值观端正、情感丰富、道德高尚、思想积极进步、健康向上,成为具有理想信念、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的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3][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247-248,247-248.
[2]沈壮海.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14.
[5]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39.
(文章选自《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