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前沿

系统化维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实效论说

系统化维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实效论说 东北师范大学 王立仁 姚菁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系统化维度下整体把握。所谓系统化,就是从整体考虑而非单兵独进;就是从要素的层面进行研究而非囫囵吞枣;就是从现实功能的角度开展探讨而非坐而论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化研究主要包括对它的主体、内容、方法、对象和实效等的研究。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诸要素进行分析,深入关于内容、方法和实效的探讨,对于推进系统化维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来说必不可缺。 一、内涵、本质、特征——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对于事物的认识往往由内涵、本质与特征入手,这三者构成了对事物的基本理解。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本质、特征的论述,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教育部社政司组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并促使其自主地接受这种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P4陈秉公认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与重点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综合教育实践。”[2]P3如上的论述,只是从某一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进行了表述。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为了维护社会制度、巩固政权、稳定秩序、促进人按照社会要求方向发展,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地(对人们)进行的思想和政治方面的教育实践活动。需要强调这一实践活动中国家属性与教育属性的特殊规约。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回答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究竟是什么的问题。通过分析本质,可以更加全面地阐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同时明确其实质就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从内容上说,是国家的规范和价值体系,这种规范和价值体系是以国家意志为核心的意识形态的现实体现;从活动过程说,是国家意志体现的规范和价值体系的传输;从方法上说,它采取的是以说理为主,辅之以情感感化等多种有效的教育方式;从目的上说,它是通过培养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来维护社会制度、国家政权、社会秩序。概括地说,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以国家意志为核心的规范和价值体系的传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人本”(即满足对象需要)和“问题导向”(即针对对象存在的问题和社会问题)都服务于国家的规范和价值体系传输。从现实意义上说,这也是国家规范与价值体系的体现。这种体现一方面是具体的,一方面是抽象的。具体体现在国家规范和价值体系要直接满足对象需要和解决现实问题;抽象体现在国家规范和价值体系的精神彰显了对于对象需要和问题的解决。 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是对其本质外在的描述,它让我们从外在的层面把握本质。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有国家专有性,它形成于阶级和国家产生之后,随着国家产生而产生,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原始氏族部落虽然也有类似的教育,但在本质上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同的,这一本质上的区别就在于阶级性或政治性。第二,与国家专有性相连,思想政治教育还具有国家正当性。它是秉承国家的意愿通过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但任何社会组织和群体都不能擅自进行这种教育实践活动。正当性是说,只有国家才能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从目标到内容,从过程到路径,从队伍到对象,从总体设置到具体保障,都是由国家控制和把握的。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还具有国家意志性。这种意志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是由国家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所贯穿的内容要求是以国家意志为核心的,不属于体现国家意志的规范价值体系不能进入教育视野;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不允许有违背国家意志的行为,国家时刻关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国家意志”的纯洁性。可见,国家属性和教育属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具有计划性、目的性和系统性的实践活动。 二、系统、对象、任务——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 教育属性的系统性、对象的特殊性及任务的差异性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那么,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相近的、具有其某些属性的实践是什么?是思想政治工作。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实质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事实上是将其与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的必要区分。 从系统化程度、对象与任务的区别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强调它与思想政治工作在系统性、对象和任务之间的区别。就系统化程度而言,从横向结构来看,《关于高等学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1955年4月25日)中写道:“政治理论课程是高等学校进行经常的、系统的政治思想教育最基本的形式。”[3]P21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规定》的通知(1984年9月4日)指出:“马列主义理论课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通过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3]P95《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中提出(1995年11月23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3]P116这些文件,突出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系统性,要进行系统的教育。这个系统是指内容的系统,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全面的而不是某一方面。那个时候系统的政治理论课是马列主义基础、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而现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就纵向来说,小学开设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中学的思想品德,高中的思想政治四门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时间上前后衔接也都是系统性的体现。从对象来看,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对象是大学生,教育部社政司组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认为“青少年和领导干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教育部思政司组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特别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主要运用在教育领域”,这说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属性内在地决定了只有能满足这些教育属性要求的领域才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这个领域实践活动的对象才能成为教育对象的本体。”[4]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来看,其目的是要让大学生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而不是应急性甚至不是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的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则是对机关、军队、企事业单位的干部、军人、职工进行的,旨在提高积极性而进行的鼓动宣传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些属性,但在本质上不属于后者,它有自己的特指。张蔚萍在其主编的《思想政治工作学教程》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现阶段的任务是“调动人民的积极性”[5]P193。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和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组编的《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为了“增强人民群众投身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人民群众更好地发挥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而进行的政治动员、理论宣传、思想教育方面的工作。”[6]P43谢德民在其所著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方法与智慧》中指出:“所谓思想政治工作,简言之,就是为完成党的政治任务而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的思想教育工作和思想转化工作。”[7]P6谢德民在该书应用篇“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事例与评析”中,共选用95个事例,包括对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有67个事例,涉及军队战士的有16个事例,农村6个事例[7]P187。而张蔚萍也把思想政治工作对象最后落实在职工身上。那么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任务是为了让职工系统掌握什么理论吗?并非如此,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任务主要是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张蔚萍提出要分析“影响职工积极性的原因”表现,并系统提出了调动职工积极性的对策:要“获取和分析思想信息;说服教育(针对思想问题和认识问题);缓解冲突;后进转化。”[5]P304-311思想政治工作以化解矛盾、调动积极性为主要任务。199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加强亏损、困难、破产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下岗职工和进城务工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1999年,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关心下岗职工的思想和生活,为他们排忧解难。积极推进再就业过程,引导下岗职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自强自立精神,帮助和鼓励他们在新的岗位上重新就业。”[6]P22 教育的系统性、对象与任务的差异,把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区别开来。不仅如此,二者学术研究中的期刊名称、主办、主管单位也有明显区别。1983年1月召开了全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组建了全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创办了《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刊物[6]P15。相对而言,采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称谓的刊物如:《思想教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思想理论教育》、《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其主管单位为教育部或当地的教育委员会,主办单位为高校或当地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会。 如上可见,思想政治工作是机关企事业单位对职工所进行的,旨在化解矛盾、调动积极性;而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进行的是系统的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不足为奇了。必须指出,学校也有思想政治工作,诸如对职工进行的相关工作,甚至针对学生的矛盾化解工作,也属于这一范畴。 三、内容、方法、实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内容是目标的具体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由教师向学生传达并希望学生接受的信息,呈现的是国家意志和价值规范体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素,我们必须格外重视内容的选择、传输、效果三个环节。要使上述三个环节良性运行,要在确保国家意志和规范价值体系得以贯彻的同时,考虑三个基本因素:一是学生接受教育的背景,即大学生在中学和高中接受了哪些教育内容。要考虑与中学和高中的衔接,避免与高中、初中阶段教育内容的重复;二是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即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要考虑大学生在接受过程中的胜任能力,以避免理解和接受的不适;三是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心理需求,即学生如何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有着怎样的需要。要把握学生的心理准备状态和现实需求,以便教育更有针对性。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的基本理论框架和板块都已经明确。事实上,自建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总体没变,只是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有所变动,但大的框架没有突破。而所谓创新,即在现有的基础上完成以下推进: 一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抽象凝练,形成核心观点,进行具体现实的阐释。需要明确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对象是所有修读该课程的大学生,而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相应专业的大学生,对他们的教育目标是能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观点指导,而不是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家。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既不同于文件解读,又不同于纯理论著述,它是通过具体的阐释来说明基本观点,这不是抽象的理论阐释,而是形象的事实解读。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要考虑实际效果,而经验证明他们对系统理论把握不多,能够掌握基本观点已实属不易。在这种情况下,理论讲授不是越多、越深、越系统就越好,而是要考虑学生能接受多少。 二是根据大学生的能力和思维特点确定教育内容,在“问题导向”中强化对内容的理解和接受。大学生愿意对问题进行思考,热衷于寻找问题答案。设置必要的问题,通过教学过程的探索,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既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能加深对现存问题和基本观点的透彻理解。 三是面对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确定既与大学生生活发展需要相关又与“以人为本”精神契合的教育内容。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发展需要,既是“以人为本”的体现,也是追求实效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能仅仅讲国家意志和国家需要,也要考虑对象的需要。忽略了对象的发展需要,就疏远了教育内容与对象的关系。因此,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为大学生的需要满足留出空间。需要提及的是,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在满足需要的同时关照问题,让他们认识问题对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会比单纯去解决问题效果要好很多。 在理论问题已经明确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更应关注方法问题。然而,我们对方法这一问题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具体都关注不够,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从研究成果的绝对数量看,近10年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论文仅占整个思想政治理论研究论文的25%,在笔者统计的14部思想政治教育的著作中,有一半只是利用一节来论述方法,有一半用一章来论述,有的还没有方法只用机制来代替方法;从方法研究的整体推进情况来看,研究整体进展不大。14本论著中使用说理法的有14部,实践法的12部,自我教育法的10部,榜样示范法9部,比较教育法8部,情感感染法7部,心理咨询法6部,激励教育法2部,隐性教育法2部,冲突缓解法2部,舆论引导法、对症下药法、后进转化法、扬长避短法都有提及。这种现实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在方法上没有突破,而在这背后体现的是教育实践发展欠缺;二是我们的理论研究对方法问题总结不足,更多地总是在原地打转。理论研究对实践关注不够,研究关于方法的理论的人多,而真正能用好方法的人不多。 思想政治教育根据说理过程中相关内容来选择不同的方法,可以打破原来的局面。诸如在讲授国家规范时用什么方法?讲授国家价值体系时用什么方法?解决对象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分析社会问题时使用什么方法?如果这样划分,就能在方法上有所推进。在方法创新上,我们需要加大力度,拓宽思路,深入总结,集思广益,才能有所收获。 任何一项实践活动都要追求实际效果,否则实践就失去了意义,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同样。不清楚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通过哪些方面体现出来,就无法讨论实效问题;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评定标准,就无法客观评定它的实效究竟如何。 认识和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要思考三个不同维度的问题: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与功能的有效性与有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传输以国家意志为核心的价值和规范体系,通过论证其正当合理来引导人们认知、认可、接受这些规范体系,并努力促成其外化为行动。这种实践活动预设的功能,就是能够实现国家价值规范体系的传输进而引导人们的行动,同时这也是国家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职能。但是,国家对它的功能和职能是有客观估计的,这就是它的有效性和有限性。有效性是它在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上是有作用的,能够通过教育来引导人的行为。有限性是说,仅仅靠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没有其他的保证措施,它的效果就会几近于零;对于有些人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即便有保证措施,也会存在违背国家意志的行为。而教育之外的国家机构存在,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职能的客观限定。从教育的功能职能,人性的复杂性,机构设置的限定性,可以清楚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职能。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中的多源性与延迟性。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影响人的行为作为自己的目标追求,要把传输的规范和价值体系内化于心并外化为行。这种功能的发挥受到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是课堂和正规教育只是人接受影响的一个方面,即便课堂即教育影响是主流的,但人的行为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这也即人接受影响的多源性,到底是正规教育还是非主流因素影响人的行为并不能一概而论;二是即便教育对人的思想行为发挥了主导作用,这个作用的发挥也不是立竿见影的,它有延迟性,什么时间什么影响发挥了作用难以测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源性和延迟性,使实效的测定面临复杂化的局面。 三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测定。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要设定一个评价的标准。这个标准可以从三个层面考虑:首先,大学生对接受的知识、理论、价值凝聚的规范和价值体系认知认同多少,这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来测定。虽然实效评定不能仅仅靠这些,但这些是基础性也是核心性的内容,教育最应该具有的功能和职能就在这里。而认知认同本身就是实效的一个部分,并且认知认同了才能形成外化。其次,通过对大学生的行为测定来评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可以对在读大学生违背各种规范和价值的行为进行统计分析,通过所占比例与社会群体比例来说明实效如何。一般说来,在读大学生认同接受国家规范和价值体系并外化为行为的人的数量按照理想预设必然高于一般人群。再次,对具有大学生身份的人群进行统计取样,然后与其他人群进行比对,可以看出大学生认知认同规范和价值体系并外化为行为的比重区别。大学生走向社会远离大学校园后,遵守国家规范和价值体系的状态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能够从侧面看出教育效果,体现实效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目标,就是让教育对象认知认同国家的规范和价值体系,就是在实践中遵奉国家的规范和价值体系。如果做到了这些,就足以说明思想政治教育收到了实效,并且实效好。当然这也是社会系统工程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独贪天功”。对于认同和遵奉规范价值的人群比例与违背规范价值的人群比例,如果可以设定一个理想比值,那就更能客观反映实效的水平。而最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也就是社会呈现出人人热爱生命生活,人人有追求,人人遵奉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3]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资料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张小秋,王立仁.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本体[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5]张蔚萍.思想政治工作学教程[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 [6]荆惠民.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7]谢德民.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方法与智慧[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 (文章选自《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