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前沿

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探索

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探索

北京大学    傅帅雄  邱平香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强调,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意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重要论述,这对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具体的指导意义。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立德树人,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就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要求必须把握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应然性和实然性的统一、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统一、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统一。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和科学性相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是作为目的性的体现,科学性是作为规律性的体现,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政治性与科学性两者缺一不可。缺失政治性,可能会使得我们丧失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话语权,从而引发人民政治认同的缺失;缺失科学性,进行教化心灵的任务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目的则无法达成。另一方面两者互为前提,突出政治性必然要求尊重科学性。要旗帜鲜明地突出政治性,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工作内容,就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特定的研究对象和工作方法等。可以说,没有意识形态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盲目的,没有科学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空洞的[2]。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其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立德树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在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尤其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并没有很好地处理好政治性与科学性两者的关系,主要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是重科学性轻政治性。在我国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形式来进行。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四门课程,此外还要求开设“形势与政策”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总的来说知识体系比较完整,且点多面广。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甚至当作专业课程来进行教学,重视了课程的科学性而忽视了政治性。二是重政治性轻科学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据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过分强调了其政治性,却缺乏对其基本理论科学的分析与讲解,往往是教学内容枯燥无味,只是用大话、空话、套话进行简单而空洞的说教,缺乏理论的论证和科学的分析,只是空谈政治。这样不仅无法增强学生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感,无法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反而使得学生对这类课程往往都具有很强的排斥心理,教学的实效性也就无从谈起了。
要处理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与科学性的关系,必须把握以下几点要求:第一,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增强教学感染力。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和策划者,起着主导性作用,其自身的政治素质、教学和科研能力、价值观念等对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第二,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学生是具有独立思想的个体,在教学中居于主体地位,尤其是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网络技术飞速发达的今天,学生的主体意识日益彰显,这也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疑问“有求必答”,创建平等的对话环境,切实解决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第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科学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承载主体,必须将其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加强学术研究,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学术支撑。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性和实然性相统一
面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多元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是全党、全社会共同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目前,在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包括培养师资队伍、加强教材建设、改进教学教育方法和宏观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已经取得的成绩还只是阶段性的,与中央提出的实现教学状况明显改善的目标相比,与广大学生对这门课的期待相比,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因此,在当前和今后的一个很长的时期,我们都必须要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性与实然性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性实际上是回答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如何的问题,是一种理想状态和主观愿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这一目的从总体上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总方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活动具有指导性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然性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客观实际状态,这种客观实际既包括人们当前的信仰状况、品德和行为方式,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现状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然性和实然性实际上就是指主观愿望、理想状态和客观实际的两个层面,两者是相对的,但又是相互联系的,应然性为实然性提供发展目标,实然性为应然性提供实践基础。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如果只讲应然层面而不讲实然层面,就是空洞的说教,缺乏现实说服力,从而让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排斥心理,教育效果自然会不尽如人意;反之,只是一味地注重实然层面而忽视应然层面,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就会导致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现盲目的实践,甚至出现偏离教育目标的现象。因此,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须要做到实然层面与应然层面的相统一。
要做到应然层面和实然层面的相统一,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自然是指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提升其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水平的目的。就是要求把“中国梦”这一治国理政重要战略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同时要积极主动地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起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的信念,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要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输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至于联系实际,一方面要联系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心理状况,关注大学生所感兴趣的话题、理解学生的想法,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切实解决大学生思想、生活、心理等各方面的困惑。另一方面要联系社会中的现实,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形式和教学手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结合学生所关心的热点话题,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等,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启发大学生深入思考。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正确地把握应然与实然的关系,既要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性要求,又要立足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进而做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现实相统一,尽可能地使应然层面转化到实然层面上来。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统一
教学是一种双向互动的活动,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施加者和策划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又要落实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教学相长[3]。诚如《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在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目标时,强调要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作用: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要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提高其教学效果,必须着力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尤其要特别注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创新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参与中思考与选择,从而获得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观念与知识。
为什么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呢?这主要是由当前的时代背景和大学生个性特征的变化所决定的。从时代背景来看,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网络技术高速发达,随之而来的是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如今,我国社会转型期发生的各种敏感事件,西方的个人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都被我国大学生所接触。再加上当前大学生的实践经验不足、理性思考能力和判断是非能力的欠缺等因素,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处于从生理和心理趋向成熟的大学生群体思想上的混乱。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发现并解决学生思想上和心理上的疑惑也就成为时代发展所必需了。
从大学生个性特征的发展变化来说,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主要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所决定的:一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强。在社会热点事件发生时,他们往往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但却常常由于缺乏理性思考和科学分析的能力而不自觉地成为各种网络谣言的“受害者”与“传播者”,导致事件的后果和初衷相悖,甚至引发新的社会问题。二是大学生自我意识突出,自主性较强。他们往往不再满足于盲目地遵守某种既定的社会规范和被动地接受某种价值观念,也不会简单地按照父母、老师、长辈的意见办事,强调要求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去自由活动。他们追求自我选择,要求捍卫自己的观点,有的时候甚至通过追求标新立异来突显自己的与众不同。三是大学生思想上和心理上的可塑性极强。“青年时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剧烈变化的时期,也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正在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4]此外,大学生还具有求知欲望强烈、创新意识浓厚,知识面广等特点。总的来说,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未来接班人,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针对大学生的这些特征,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才能很好地引导青年大学生在生理、心理成熟的同时走向思想政治上的成熟。
如前所述,大学生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影响的对象,而是具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能力的群体。只有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了,才能使其在教师的价值引导与大学生的自主建构过程中实现个体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5]。因此,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也就对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专业素养和宽广的知识储备;要求教师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要不断地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和新理论,尤其要做到与时俱进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各种现实问题,从而能够回应学生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思想上的困惑。要平等地尊重每个学生的话语权,尤其是遇到有些学生唱“反调”的时候,教师应该以包容、开放的心态倾听学生的此类发言,但同时更应该通过给学生“讲事实,摆道理”,用自己的智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得学生心服口服。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要逐渐摒弃传统的“满堂灌”和“传递——接受”的教学模式,提倡使用“探究式”“案例式”“启发式”等新型教学方法,科学地选择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社会热点问题来开展互动式教学,从而引发大学生的思考,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从而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学生在课堂的争辩中明辨是非,去伪存真。总之,开展此类互动式教学,不仅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够切实解决大学生思想上的困惑,使大学生在讨论与探究中明理,可以较好地落实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真正地做到教师主导性与大学生主体性的和谐统一。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统一
高校是我国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居于重要地位。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没有在大学生群体中受到普遍欢迎,反而被简单地理解为是政治工作的传声筒、是大而空的枯燥理论,众多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也多是有一种排斥和拒绝心理,往往是人在课堂心在外。此外,大学生面对文化的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复杂化等趋势,由于理性思考能力不足,会受到一些错误思潮和观点的负面影响,这也就极大地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的实效性的发挥。为此,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强调“要着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启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这为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了根本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就是指“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特点以及出现多元和复杂倾向的主要因素较透彻地了解和把握,从而积极地做好教育工作,确定有前瞻性的工作思路和教育措施,掌握教育工作的主动权。”具体来说,就是要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状况,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做到有的放矢,找准问题,加强教育,切实解决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和思想上的疑问与困惑。“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是高校按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要求,结合大学生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实际特点,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活动的结果(即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格和心理素质等)所达到的真实有效的程度。”[6]针对性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观要求,而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追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针对性和实效性是相辅相成的,针对性是否落实,将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必须着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主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是人们向往、追求和奋斗的根本目标,指引着人们前进的道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树立和坚持明确的理想信念[7]。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其理想信念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才与发展,也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国家民族的未来,我国也历来重视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但是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日益发展的时代,各种思想文化、社会思潮相互交流融合的同时,也相互交锋与较量,西方的敌对势力也在无时无刻地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趋复杂和尖锐,这对我国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甚至可能使有些大学生产生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理想信念模糊等问题。对此,为了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我们也就更有必要有针对性地强化对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努力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者、践行者和传播者,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今错综复杂的世界形势,深刻理解中国国情,进而增强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第二,要着力建设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以服务于学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课外的思想政治教育两部分组成,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要着力建设专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队伍,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好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和阐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理论创新的主渠道的作用。课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则主要是以党团活动、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活动为载体给予大学生思想、道德、政治上的引导、熏陶和感染。与此同时,要特别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阵地建设。在今年十八届五中全会制定的“十三五规划”中,明确要求“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净化网络环境。”由此可见,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的迫切性。在当前这么一个“键盘时代”,网络信息传播的快捷性、形式的多样化、信息的多元化等特点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捷;但同时网络传播的隐蔽性也刺激了不法分子恶意传播虚假信息和耀眼的欲望,从而导致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容易导致大学生思想的混乱。因此,必须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阵地建设,努力做到课堂内外相结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综上所述,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诸多新的挑战,同时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政治性为依托,以科学性为遵循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将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相结合;要求要以应然性为指导,实然性为基础,两者相结合共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升;此外,还要求必须着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
[2]周茜蓉.在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之间——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二重属性关系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2005(4):14-15.
[3]任燕,王德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2):39-41.
[4]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66.
[5]林妹珍.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科学性与政治性的统一[J].龙岩学院学报,2011(8):90-92.
[6]张克玉.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1(1):61-62.
(文章选自《教育探索》2016年11期)